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民间艺苑 > 民风民俗 > 正文

统论古今风俗异同(陈玉树《盐城县志》;标点翻译:唐张新)

发布日期:2011/10/18 10:56:14  阅读:4758  【字体:
 
 
 
    呜呼,古今风俗移易之故,气运、人事二者兼之,或阅数百年而大变,或阅百数十年而不同,其历千百年不改者无有也。
    考新旧唐书载,大历中李承为淮南道黜陟使,奏置常丰堰于楚州,以御海潮溉屯田瘠卤,收当十倍它岁,观于此,知当时盐民尚以耕获为重。至乐史生于宋初,则云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盖由唐至宋而俗一变矣。然其时利擅巨海,能致富饶,牢盆之利未闻尽为客民所敓(夺),至康熙《府志》则云:“民惮远涉,百物取给于外商,即有兴贩者,自稻秫麦菽园蔬水鲜之外,无闻焉。若盐鹾之利则皆为晋徽有力者负之而趋,盖由有宋至国初而俗又一变矣。又《明史·河渠志》载崇正间黄淮奔注,兴盐为壑,少壮转徙江仪通泰间。孙渠(榘)《被缨集》则谓盐邑流民多逃往山阳,皆无渡江而南之说,盖路近而邦族易复,途远则乡闾难归,其时犹有安土重迁之思。今则每遇水旱穷佃隐民竞弃田庐,携妇孺过江乞食,络绎于途。江南经寇乱,田畴榛芜,招徕恳(垦)治,去者或留而不归,而本境之田益荒。如光绪府志所言有大可慨者。盖由明季至今日而俗又一变矣,此皆阅数百年而大变者也。又杨志云:“正统间成侍郎均宦,成归里不舆不盖,而康熙《府志》引天启《府志》云:‘童稚辄乘肩舆,行不让长。’靡靡颓风渐不可挽。”又云:“宏正间,民尚殷庶,敦庞俭质,有从先进之风;嘉隆以来,凋瘵日甚,俗渐浇漓,儇黠者复从而鼓煽之,郡邑之间寖以多故,词讼侜张,此倡彼和,月异岁舛, 嚣凌已极,此阅百数十年而不同也。
    其最可异者,程志成于乾隆辛卯,云“酒醪纂组,稍事华侈”,府志修于乾隆戊辰,则云“酒浆纂组,踵事增华”;程志云“丧事,细民用浮屠,士夫或不染其俗”,乾隆府志云“延浮屠作佛事,名曰追荐”,则统士民言之;程志云“婚礼必亲迎”,府志则云“壻不亲迎,倩人代往”。六七年间而风俗奢纵有加,此宜归咎于人事,而气运不为之任过者也。
    往者无论矣,统论今之风俗有较善于昔者,有较甚于昔者。康熙府志言,居亢不知凿灌之利,近涝不解排障之方,今则瓯窭咸浚沟渎,汙邪久筑堤防,兼捞取河泥粪田,田益沃而河益深。耆老言,此五十年前所未有。又程志言,惑于风水,殡不轻发,发殡之家,弔客骈拥,一日之内,坐食者几百人,供应颇烦,物力不继,故营葬亦难,有淹至十年不葬者,近人虽亦惑于堪舆家言,讲求风水,而守礼之家,或遵古人三月之制,未闻有淹葬至十年者。又程志云,庆寿多造门投刺,不尽登堂,今则以不登堂为大不敬,而投刺者稀。此为善于昔矣。唯士女竞华饰,被服丽都,婚嫁殡葬,岁时伏腊,多浮费醻醼,务求相胜,中人之家亦习为豪举,珍错罗山海,庖人择技精,城倡乡随,前呼后讦,稍不如是,则相率訾议,其陋较乾隆府志所谓“踵事增华”者抑又甚焉。四乡蚩氓,负气好争,一岁之中入城数四,识一豪猾胥役即夸述于人,以为荣幸。缘毫末之衅而酝邱由之争,以斗讼破其家者比比皆是,较之程志所谓“睚眦逞忿”者,抑又甚焉。夫民生在勤,耕织并重,盐邑则男勤女窳,不任纺绩,寸缣尺布皆购于市,即缝纫所资亦必至临用时始捻棉为线,以手而不以器,准其所用而止。弗勤则匮,冻馁随之,乃或不能自持,沦于污贱,较之康熙府志所谓“女不蚕织,俯仰无资”者,抑又甚焉,此皆人事之失,非关气运之衰。
    示以俭而祛其奢,率以让而化其争,导以勤而砭其惰,凡士君子生长是土,皆与有责焉。康熙府志云“由数乡绅谦谨之倡而俗渐醇古”,今读书谈道之士不少于古,讵不足为民倡乎?然杨志云:“盐民轻生乐斗,一言不相能,辄自经死。”杨令禁抑之,民间始无经死者。又崇祯间,教谕郝忠烈公教士以忠孝大义,逮鼎革之际,盐邑诸生多起兵殉难,此则官是土者之转移风俗,捷于绅士之明征矣。
 
    白话文译文:
    唉,说起古今风俗的变化缘故,应该是自然规律与人力所为两者兼而有之,有的经历数百年而发生重大变化,有的经历百十来年而有所不同,至于说经历千百年而并无变化的情况那是没有的。
    考《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大历年间李承任淮南道黜陟使,上书皇帝请在楚州筑置常丰堰,用以防止海潮倒灌屯田和卤池,这样收成可十倍于前。据此看,可知当时盐城还以耕种屯田为主要收入来源。到了《太平寰宇记》的作者乐史,他出生于宋初,在书中则记盐城一带的人以捕鱼、晒盐为生,基本上不耕种庄稼,这可以说是从唐到宋而风俗发生一次重大变化了。不过宋时盐城之民从大海中获利,能实现富足的生活,晒盐获利,并未听说全部被外地客商占取,而到了康熙时期所出的《淮安府志》上则记称:“百姓不愿外出,各种用物都从外籍客商那里购买,即使有些搞买卖的,除了贩运些稻米、高粱、麦子、豆子以及蔬菜、水产之外,再没有其他东西了。至于象盐业巨利,则全被山西、安徽等地有实力的客商占取了,这可以说是从宋朝至清初风俗发生的又一次重大变化了。还有《明史·河渠志》记载,崇祯年间,黄河、淮河泛滥成灾,兴化、盐城一带尽成沟壑,青壮年迁徙至江都、仪征、南通、泰州一带谋生。明末孙榘《被缨集》也记称盐城一带的灾民大多逃往淮安,都没有渡江逃往江南的记载,大概是因为江仪通泰及山阳一带道路较近而宗族易于恢复,道路一再远则家乡难归,可见当时还有“安土重迁”的想法。如今,每遇水旱灾害,穷困佃户、隐居乡间之民,马上就抛弃田地房屋,带着妻子孩儿渡江谋生,络绎于途。江南一带经过长期战乱,田野荒芜,到处招请劳力垦荒,到了那里有的就留下来不再回到家乡,而盐城一带的土地也就更加荒芜了。有如光绪年间所出的《淮安府志》所说的那样令人感慨万端了。这可以说是从明末到今日而风俗再一次发生的重大变化了。以上这些都是经历数百年而发生的重大变化。
    杨瑞云主修的《盐城县志》记载说:“明英宗正统年间侍郎成均宦回盐城故里,不乘车辆不备伞盖。而康熙《淮安府志》引明天启年间所修《淮安府志》则记云:‘儿童少年都乘坐肩轿,行路不让长辈。’荒靡颓败的风气渐浓,无法挽回了。”又记道:“明弘治、正德年间,百姓以致富为荣,虽然家境富足却节俭朴素,有追求高尚的风气;而嘉靖、隆庆以后,世风衰败颓废,日渐浮躁浅薄,那些轻薄狡猾之徒又从而鼓动助长这种风气,郡县之间逐渐是非增多,诉讼之词充满欺诳之词,相互助长,风气更是每年每年都在变坏,轻浮之风、越轨之事已经无以复加。这是经历百十来年面风俗就有变化的情况啊。
    这里最令人惊异的还有,程国栋主修的《盐城县志》成书于乾隆辛卯年(乾隆36年),记云“酒宴服饰,稍稍有些华丽奢侈”,而《淮安府志》修于乾隆戊辰年(乾隆13年),则记云“酒宴服饰,争相追逐丰盛华丽”;程志记云“办理丧事时,普通百姓延请和尚,士大夫阶层有的并不沾染此恶俗”,乾隆府志上记云“延请和尚做佛事,称作追荐”,则是统概士大夫与普通百姓而言的;程志记“举办婚礼,新郎一定亲自迎娶新娘”,府志则记云“婚俗新郎不亲去岳父家迎娶,而是请他人代往迎亲”。六七年之间而风俗奢侈、放纵倍加厉害,这些应该归罪于人力的作为,而自然规律不能为之承担责任。
    过去的事情不必去论述了,概括地评价今之风俗的话,有比往日好的,也有比往日变得更坏的。康熙《淮安府志》上记说,当时的人们住在高处的不知道开凿河道的功利,住处近于易涝区域的又不明白排水筑堤的办法,如今高地再狭小也都知道疏浚沟渠,低洼之处即使是下等田地也会早早筑好堤防,同时还罱取河中淤泥用来肥田,田越来越肥沃而河道也越来越深。老年人说,这是50年前所没有的事情。程志上记称,时人为风水这说所困惑,亲人去世不能随便发丧安葬,而一旦到了发丧之日,其家前来吊丧的宾客络绎不绝,一天之内,无事而吃饭的可达数百人,保证供应本身就很烦杂,而财力也无法保证,所以安葬一事甚为困难,以至有亲人去世后淹留至10年而不能安葬的事情。今日之人虽说仍然受惑于风水先生的鬼话,讲究风水,但遵守古礼的人家,有的还是遵从古人三月之内安葬的规制,没有听说过有淹留至10年才安葬的事。还有程志上记云,当时贺寿的人大多是到门口道声祝贺,并不进到正屋叙谈,如今则以不进正屋为最大的不敬重,因而仅在门口道贺的情况很少了。这些都是比往昔好的地方。只是士人、妇女争着比着华美的服饰,衣服华丽繁多,而婚嫁丧葬,逢年过年,大多在应酬与宴请上作不必要的开支,务求胜过别的人家,中等人家也习惯于大肆挥霍,菜肴则罗列山珍海味,厨师则选择技艺高超之人,城里倡导乡下随行,前呼后应,只要有人不这样做,大家都会对他加以指责批评,此俗之鄙陋比乾隆《淮安府志》中所说的“踵事增华”的情况还要厉害得多。四乡的百姓,赌气任性,争强好胜,一年之内多次进城,一旦结识一两个奸猾胥吏就在乡邻面前夸耀,自以为荣幸。因为细小矛盾而酿成涉及乡里的纷争,以至因为争斗诉讼而导致败家的情况比比皆是,较之于程志所说的“睚眦逞忿”的情况,那又要厉害得多了。百姓谋生在于勤劳,男耕女织应该并重,盐城一带则是男子勤劳而妇女懒惰,不愿从事纺织,寸纱尺布都从集市上购买,即使缝纫所需,也一定要到临用时才用棉花捻线,仅靠手捻而不用工具,够此次使用就不捻了。不勤劳则所用匮乏,受冻挨饿的日子也就随之而来,有的甚至不能自己把握,陷身于污贱行业,较之于康熙府志所云“妇女不养蚕纺织,没有一点钱财”的情况,又要厉害得多了。这些都是人们努力上的失误,与国家所气运衰败与否无关。
    树立节俭的示范而去除奢侈,树立谦让的榜样而化解争斗,劝导勤劳而批评懒惰,只要是生活在这里的士君子们,都有这样的责任啊。康熙府志说:“经由数位乡中绅士倡导谦和与谨慎,风俗逐渐淳厚古朴。”如今读书论道之士不比往昔少,难道就不足以为百姓倡导吗?然而杨志记云:“盐城百姓轻视性命而喜欢争斗,一句话不相和睦,就上吊而死。”县令杨瑞云严令禁止后,民间此风才停止。还有明末崇祯年间,县教谕郝忠烈公教育士人当明忠君孝父之大义,到了明清交替之际,盐城生员中有许多起兵勤王,为国捐躯。这些都是一地为官者改变风俗,要比绅士的作用还要快捷的明证啊。
 
    简注:以御海潮溉屯田瘠卤收当十倍它岁,此句以意断之。其最可异者,此段据其意当为程志先出,府志后出,但据其所云则乾隆戊辰时在辛卯之后。邱由之争,此句疑为丘里之争所误,遂以意释之。所释或误,录此以就大方。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