僮子与香火会(李世安)
僮子是从古傩舞艺人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期,盐城西北乡(今县境)曾一度为楚国属地,受其“俗信鬼而好祠”的影响,象《跳马披》、《香火舞》之类的傩舞活动已在境内出现。据《建湖县志》(首志)记载:“县境早在秦以前,即有傩舞活动。”至于僮子名称的来由,史书上说,汉时方相氏跳傩舞时,除率领十二兽外,还要率领一百二十个手持摇鼓的小孩一起跳。这些小孩被叫做“侲子”,以后又称为“童子”,并由此转叫为同音字“僮子”。
在县境,僮子原是庙堂菩萨前面照管香火的人,亦称“香火先生”。老百姓俗称“唱忏的”。忏者,忏悔祈福之经文也。僮子做会是历史产物,且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历史上盐城西北乡与兴化、溱潼是里下河地区有名的三大洼地,其锅底部分就在县境西部沿湖(射阳湖)一带,每遇淮黄并涨,便成“水乡泽国”。明清时,这里经常发生区域性的灾难。据旧《盐城县志》记载:从明嘉靖朝到清乾隆朝的三百年间,盐阜一带遭受特大水灾44次,其中康熙朝的六十一年中,受灾20次,平均每三年一次水灾。水灾之外,旱、蝗、风等自然灾害也交相迭发。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劳苦大众,无法抗御自然界给他们带来的各种灾祸,就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的神身上,幻想神来拯救他们。于是,酬神做会活动应运而生,因僮子是土生土长的“香火先生”,又会唱忏,酬神做会的角式即由僮子来充当。
僮子做会,以香火酬神,被统称为香火会。明嘉靖年之后,香火会便在西北乡进入鼎盛时期。做会地点,起初只是在室内筑坛(摆香案)挂榜,这种形成叫“内坛”。堂前敬奉东岳大帝和都天大帝,配祀普天星斗(斗内放五谷杂粮和秤、镜等物)。神话说,僮子属东岳门下,尊东岳大帝为祖师爷,都天大帝是消灾菩萨,供普天星斗则是为感恩,感其带来雨露与光明。内坛一般只请一个僮子,根据主家需要,也有二人组合的。僮子身穿长袍,头上用黄元纸包裹,并用红布条扎成羊角形,布尾拖于背后飘动。内坛程式很简单,即开坛、念忏、揭榜。一般是半天时间收坛。开坛时,僮子左手持大堂锣,指夹大锤敲击,右手持鼓键,敲打挂在桌旁的单皮鼓,一鼓一锣地用香火调唱忏词与一些吉庆、驱邪之语。揭榜过后,便是僮子斫刀,应了西北乡“和尚善请善送,道土恶请恶送,僮子善请恶送”之俚语。僮子斫刀是“恶作剧”,从内坛走出,脱去长袍马褂,赤膊上阵,手执雌雄两把大刀,由一人敲锣引路,一人夹谷斗随后(收取各户神台上供碗之米),随锣声又跳又舞,最后用刀背在左臂外敲打数下,口喷含在嘴内的清水,用刀锋在其划口放血,接下来就是用雄刀剁筷子,只见刀声响,筷头飞,给人以恶惨惨之感,故有“僮子斫刀,恶性歪歪”之谚语。僮子挨家挨户照例表演一番,常常一次会期即收取供碗(米)几斗米。
大约在明未清初,随着做会之风日盛,其规模也越来越大,内坛说唱已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僮子便在内坛结束后,再转到室外说唱,叫做外坛。外坛一般请香火先生四人,也有七人、九人的。外坛增加走表程式,故又称三表牒大会,即上界天仙表请神仙;中界阳元表请各山各岛神仙;下界幽灵表请阴曹地藏王及十殿阎罗。每请一路神祇都要载歌载舞,唱出请神全过程。武僮子主持的外坛,不仅有民间舞蹈、魔术,还有各种杂技表演,甚至有顽崩枷、抹芦缆、开飞刀、含秤砣、站刀等,这类香火会要做三天三夜,也有做七天七夜的。僮子为了吸引观众,提高看会者的兴趣,也尽力穿插一些逗乐节目,对于长年在紧张劳动中身心疲惫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常使观众乐而忘返。
僮子做会按方位,以一方土地(庙)为界,每方有两三个僮子,相当于三四个村的范围,僮子相互之间不能抢越地界,只能被请去做帮手,以十八团为例,廖港河西至沿河口为吕姓僮子方区;廖港河东至石桥头为骆姓僮子方区;沿河口南边姚沟至古基寺周围为刘姓僮子方区;华林庄向南至宋楼为徐姓僮子方区。做会名目繁多,有私人做,有集体做,也有寺庙做,一年四季都有会,只有“交冬数九,僮手歇手”。此外,从内容上分,当田里禾苗发青时,为祈请丰收做青苗会;禾苗受灾后,要供土地老爷做加苗会;蝗虫滋生,要做拦蝗会。求神灵消灾免祸的有太平会、火神会、盂兰会;渔民为求出海捕鱼平安而归,每年要做帮会。帮会常常分几个堂口一起做,如卡帮、箍网帮、“绰”网帮、避风帮等。甚至连残疾人,如瘫子有时也会请僮子做瘫子会,瞎子做三皇会,以求神赐福庇护。上冈镇每年还按行业做香火会,其会名,既是做会单位,又是自身行业名称,如京广杂货叫同福会,粮食业叫积福会,草行、皮匠叫广福会,青货业叫清福会,磨坊、豆腐业叫晋福会,帮船业叫兴隆会等,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才终止。规摸较大的香火会,都要在空地上搭台,在场中竖幡杆,很是隆重。
据清末民初统计,盐城西北乡有专业香火艺人100多名,较为出名的有石桥头吕维翔、骆步乾;上冈苏振中、倪福康;湖垛石文祥、赵立帮;草堰口彭庆友、何连成、何相贤;高作邵林、邵明;冈西陆金楼,陆佩昆;界板桥徐寿保、徐云浦、徐桂芳等,在这些艺人的努力下,香火会由简单的吟唱发展成带有复杂情节的戏文。淮剧赖以生存的母体——香火戏便逐渐形成了。然而,它却最终酝酿出淮剧这个新的品种。
- 上一篇文章: 建湖的民间舞蹈(一)
- 下一篇文章: 民间大型广场舞蹈《九狮图》(顾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