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沙龙 > 文史语吧 > 正文

历史不可以假设么(唐明白)

发布日期:2012/4/18 8:33:20  阅读:3349  【字体:
 

                                   

最近手机上热传一则《一根棍子引发的蝴蝶效应》的短信,其内容是:《新水浒》正在热播,潘金莲撑开窗户,棍子掉下,历史在这一刻改写:不撑开窗户,就不会遇到西门庆。不遇到西门庆,就不会出轨。不出轨,武松不不会怒杀之被逼上梁山。不上梁山,方腊就不会被武松擒住。不被武松擒,方腊就能取得大宋江山。不会有靖康耻,金兵入关。不会有大清朝。不会有闭关锁国、慈禧太后。不会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说不定到21世纪,中国将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神马美、日、欧都是浮云。所以,潘金莲有事没事,开啥窗子干嘛呀!

                  

这是笑谈历史(尽管说《水浒》并非正史,但短信的作者以及读者人都会把它当作历史来看),在阐述一种偶然中的必然,希冀着必然中能出现偶然。这种手法前人也有运用,如非常有名的一首英国民谣《一只马蹄钉》:“失了一根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据说这则民谣是对当时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说的是1485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三世在一场非常重要的战斗前,吩咐铁匠为自己的战马钉好马蹄铁。铁匠在钉第四只马蹄铁时,发现有一根钉子没钉牢,可是查理三世已经等不及了。战斗正酣时,那只马蹄铁脱落,战马受惊,一下子把查理三世摔在地上,诸军一见,遂各自逃命,大军倾刻土崩瓦解。查理三世在被俘时痛苦地喊道:“钉子,马蹄钉,我的国家就倾覆在这颗马蹄钉上!”一般常用来说明细节的重要,其实这里所说的历史事件很难考证,而其中把查理三世的失败归结于非常偶然的马蹄钉,更是一种带有黑色幽默的说法。如果说潘金莲开窗户掉下棍子引发了“蝴蝶效应”,那么这只失落的马蹄钉也引发了蝴蝶效应。

                  

所谓“蝴蝶效应”,是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1972年(一说1963年)发现的动力系统中一种非线性变化,指的是在初始条件下非常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现在人们常常这样来描述这个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此后,科学家们便把一种对初始条件非常敏感的演变系统称为“混沌系统”,并进而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混沌学”。这样蝴蝶效应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气象预报人们过去总是致力于共同规律的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却也随之被人们在思想上格式化了,然而世界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随机性的,也就是所谓非线性的,也可说是由若干个小的混沌系统构成的。实际上,我们习惯于研究的是必然的规律,也常常会误以为世界万事万物会遵从所谓的必然规律,而事实上我们遇到更多的是偶然现象,虽然在这些偶然现象下面掩藏着必然的规律,但其演变的过程与演变的结果却包含着强烈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反向的。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才使得细节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也才使得整个世界丰富多彩,使得人类历史多姿多彩。

                  

    上面这些理论,我也是生吞活剥而来,说得简明一些,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颇富哲学家意味的常识。中国历史中这方面的故事与观点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在《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这样一则故事。说是商末纣王使用象牙筷子,他的叔叔箕子是当时的大贤,便觉得十分害怕。在箕子看来,纣王的象牙筷子不可能放在陶土杯碗上,一定要用犀玉之杯,而象箸玉杯又一定不会用来盛放粗茶淡饭,一定要盛放牦牛、小象、乳豹;食用的是牦牛、小象、乳豹,那就一定不会再穿着短布衣在茅屋之中用餐,一定会穿上多层锦绣之衣,构建广室高台。所谓“吾畏其卒,故怖其始”,于是箕子率领自己的一族人东赴今日朝鲜之地,建立了箕子之国,其后遂散而为三韩。箕子离开后,不过五年,纣王“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荒淫无度,残暴至极,最后被周文王、周武王所灭。

                  

混沌学会使人们从初始的微小变化来发现演化的规律,人们也会以“见微知著,见小知明”作为智慧的楷模。不过,以我个人的体会,我们看待混沌现象还是很容易限入线性思维之中。实际上“蝴蝶效应”以及其他的混沌效应,总是在讲一种“或然性”。说南美洲一只蝴蝶的翅膀扇动,可以引发出德州一场龙卷风,这里的“可以”是表示的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一种必然性。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下翅膀,就一定会引发德州的龙卷风。这里的或然性,既有时间上的或然性,有空间上的或然性,更有演变规律上的或然性。以这样的理念来看待“蝴蝶效应”,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也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性的思考,否则我们就会混淆偶然与必然,而限入苦恼与困惑。也同样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历史并不是不能假设的,假设的历史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正因为存在着普遍的混沌现象,当人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时就不能不产生许多的想象。有人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话听上去似乎有点过分,但因为是从当代人的眼光去筛选历史的,这样所谓历史自然都打上了当代人的烙印。我们对历史假设的过程,正向的假设实际表达了对未按照假设所发生的历史事实的针砭与失望,而负向的假设则充满了庆幸与后怕。在这种种情绪之中,体现着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

                  

这样看来,人们所说的“历史不容假设”,此话如果针对已经存在的历史事实或许是对的,但若是说到探讨认识历史演变的规律,此话便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人们关注历史,并不只是被动接受已然之事实,而总是企图从中研究其演变的过程,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这一切便都是在作种种“如果”引发的假设,与历史的事实进行比较,才能真正发现在混沌之下的实质与规律。

                  

培根说过:“历史使人睿智。”过去我常常是认为,这是因为历史的事实会教育人们,以历史为鉴,所谓取其经验教训来指导自己。其实,这只是培根此话内涵的一部分,另外的部分,我想正是要人们用今天的眼光去假设历史,去品味历史,从而去发现历史演变的规律,以此来启迪今天的行为。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