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沙龙 > 文史语吧 > 正文

对一句经典口号的考证(黄建祥口述 赵平整理)

——记“我们都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口号的由来

发布日期:2012/8/14 17:29:28  阅读:3804  【字体:
 

 

  19681222日,《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未署名的文章刊登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篇文章的标题“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成了一句喊红大江南北的口号。那么,这个口号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

  甘肃省定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原主任黄建祥是当事人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前期,甘肃省定西地区为了跟上当时的形势,根据中央提出的“消灭三大差别,彻底挖掉修正主义根子,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口号,把全区各行各业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使职工家属走革命化的道路,走大庆家属之路,减轻国家负担,决定动员全区职工家属和闲散人员到当地农村参加劳动生产(也有种说法是干部下放劳动),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区各县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了动员安置。我当时也被抽调为动员安置工作组成员。

 

  196811月下旬,当时我在会宁县委报道组工作,宣传部领导想了解一下职工家属下到农村去劳动生产情况,就安排我和同为报道组干事的毛发祥两人下到基层去了解情况。我们采访了第一个报名到农村去的职工家属王秀兰(王秀兰后因事迹突出,被选为省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她当时50多岁,对家属下到农村劳动生产,减轻国家负担的做法十分支持。在采访中,王秀兰还随口说:“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当死狗。”(死狗是当地 土话,有骂人的意思,在这里比喻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

 

  我和毛发祥等人回到县上后,把下乡情况给宣传部领导作了汇报,还特别把王秀兰的事迹也作了汇报。领导对王秀兰的事迹很重视,安排报道组把王秀兰的先进事迹写出来并报道出去。由当时的报道组组长宋伟指导,由我执笔,毛发祥配合,完成了稿件的撰写。部领导审批后,同意将稿件投给甘肃日报社。

 

  按当时的规定,集体创作的稿件不署名,只署了会宁县委报道组。受王秀兰说的“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当死狗”一语的启发,我们把文章标题定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该文章于1968128日刊登在了《甘肃日报》头版右侧。

 

  不久,“两报一刊”派牛正武等两名记者来到甘肃省定西专区了解情况,随后专区派人陪同两记者前望会宁县实地调查,经过一周多时间的调查,在原稿中又充实突出了知识青年也应到农村去的内容。

 

  196812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整版的版面刊登了这篇文章,并在右上角的专栏里同时登出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应到农村去,按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引起了全国上下的积极响应。并掀起了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从此,由城镇居民到农村去,转化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转自《人民政协报》201289日 春秋周刊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