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沙龙 > 文史语吧 > 正文

清明说孝(先飞  老笨)

发布日期:2013/4/4 11:17:57  阅读:2159  【字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大诗人杜牧为我们描写了一幅久远而凄美的祭祖扫墓图:天色阴霾,细雨绵绵,一路上扶老携幼的人们,悲思愁绪,伤痛欲绝,去吊念逝去的先祖和亲人。

 

千百年来,清明祭祖代代相承,一直是中国人的伦理传统。《礼记·祭统》曰:“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祀祖先,就是活着的人继续尽孝。

 

什么是孝?根据《说文》所释:“善事父母曰孝”。从汉字结构看,孝字为上下结构,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思是说子女背养着父母,继承父母事业,顺从父母意志,这就是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父母是子女的生命之本,子女向父母行孝是天经地义的。孝思想自古以来源远流长,但真正对孝思想进行系统论述的还是《论语》。当然,《孝经》也是说孝比较全面深刻的。《孝经》的作者,各说不一,有人认为就是孔子的作品。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孔子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奠基人。

 

《论语》开篇论学,第二句便论及孝道,前后二十多处以问答的形式对孝作了由浅入深的阐述。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孔子还进一步解释说:“生,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认为,孝的规范要求就是合乎礼,子女尽孝时要始终以礼来约束做好父母的生、死、葬、祭的一切事情。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批判了一种对孝的误解,如果认为能供养父母吃饭穿衣就是孝了,那么同在家里养狗喂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因此,他明确提出了要把孝和敬结合起来,这就是孝敬的概念。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做儿女的要特别为自己父母的疾病担忧。所以,孔子一再告诫人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做儿女的不可以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也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心。因此,“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在世的时候,儿女不要出远门,要在家精心侍候,非出远门不可的,也要及时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处,免得父母日夜牵挂。否则,就是不孝。

 

孔子在解答了一连串的问孝之后,提出了孝的最高境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论语·为政》)。子女要时刻保持对父母和颜悦色,让父母感到欣慰和愉快,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即使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子女在劝说时也要恭恭敬敬,不能公然粗暴地顶撞父母,等他们情绪平静了再反复劝说,也就是“事父母几谏。见老不从,又教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返哺之情,动物尚且如此。人如果不孝,那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还不如牲畜。一个人在家尽孝道,到社会上就能延伸孝道,推己及人,从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为政》篇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次鲁国宰相季康子请教孔子如何从政,孔子极其言简意赅:“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只有行孝之人才能教化那些不足之人,为政之人只有行好孝道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百姓才会勤勉努力。可见,孔子的孝道里赋予了忠的治世内涵。因此,在中国古代很长时间里,孝直接转化为一种政治制度。历代统治者认为,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只有对父母尽孝之人才有资格出来从政做官,不孝之人做了官也不会为国尽忠,更不会惠爱百姓。

 

当然,孔子的这些孝道观念也不都是金科玉律,是需要扬弃继承与时俱进的。于今天社会道德发展而言,确有许多不相适应必须摒弃的东西。比如,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丧孝祭礼仪繁琐等等。然而,随着现代社会迅猛发展,多种文明相互交错和激荡,孔子其孝道思想里蕴含的感恩之心和普世之爱却是熠熠生辉,日久弥新。

 

孝的内涵是感恩。首先是感父母之恩,并由此推广到感社会和他人之恩。于是,对生命之恩有所体察,对社会之恩细细品味,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对生活日益感悟,使我们心存感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从而日积月累,培养善良品质,践行感恩知报,彰显人性中最善良无私的品行。

 

孝的本质是博爱。儿女对父母行孝不仅仅是供养,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无微不至的精神慰藉,充满敬爱,让他们尽情享受生命的幸福,心情愉悦地过好每一天。对父母满怀敬爱之心的人,必然也会对别人心存善意,关爱帮助过自己的人,关爱一切需要别人帮助的人,从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培养和传承一种超越亲情关系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普世之爱。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文明怎样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国务院明令从2008年起,清明节全国放假一天,其意义就在于引导和教育人们永远不能忘记和丢失“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孝道精髓和人文精神。现代文明呼唤着孝道文化去其糟粕,焕发生机,让守孝敬孝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为。2007年实施的《行政机关公务员条例》第一次对公务员的个人孝道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明确提出公务员不尽孝将被惩戒,情节严重的将被开除。据传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当初设立的条件有一条,就是不孝顺父母的学生不招。2010年北大校长周其凤回湖南浏阳老家,90岁老母拜寿,跪在母亲膝前十多分钟,母子相拥痛哭,现场被感动的一片落泪。一时间,引来网上好评如潮。见微知著,无疑告诉人们弘扬孝道是人心所向,时不我待。

 

    孝行当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要从现在开始,要在父母在世时尽自己所能给父母尽可能多的陪伴、照顾和关怀,常回家看看,免得日后父母不在时才醒悟还未来得及尽孝而悔恨不已,直至抱憾终生。其实,为父母尽责尽孝,也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夫孝,始于事亲,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一个人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好好尽孝,想必在外也一定会为社会认真做事。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要孝敬父母,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能为别人服务吗?当然不会”(《毛泽东生活实录》)

 

转自《建湖日报》201343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