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沙龙 > 文史语吧 > 正文

漫谈佛教中的几尊菩萨与“自我”和谐(于步中)

发布日期:2013/5/4 14:33:29  阅读:2109  【字体:
 

 

本人不信佛,但对佛学教义稍有一点了解,尤其是对佛学中几尊大菩萨很有一些兴趣,他们所崇尚的教义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建立和谐社会,建立新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至少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大凡了解一点佛教知识的人都知道,佛教中的菩萨很多,大大小小的有几十尊,但比较大的只有四个,一是文殊菩萨。他司掌人间的聪明才智,据说要考什么学,求什么升迁,都必须去拜一拜这尊菩萨;二是观世音菩萨。这尊菩萨世人比较熟悉,她有大慈大悲的襟怀,人们拜拜她,就能逢凶化吉;三是地藏王菩萨。他司掌人们心愿了结,有什么夙愿,只要默默向他祷告许愿,一般就能灵验;四是普贤菩萨。他专管世人的修行修道,也就是说专司道德品质的菩萨,世人只要多行善事,必成善果。这睿智、慈悲、夙愿、修行代表着修行佛学的四大要素,据说修炼佛教的人要能做到这四点,即可成为世人顶礼膜拜的菩萨。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菩萨是个什么概念?也就是说,什么是菩萨?菩萨在哪里?又有谁见过菩萨真身?其实,按照佛学教义,在四大菩萨所倡行的四大要素中均可找到答案:在现实世界中,只要人人都怀有一点慈悲之心,把满腔爱与热情释受别人、释受于社会、释受于自然,彼此理解、彼此帮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以无私奉献为荣,以贪婪索取为耻,这就是菩萨心肠。世人大概无人见过菩萨真身,但菩萨又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归根结底一句话:菩萨在哪里?菩萨就在人们的心中!

 

古人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生到世界上来,本来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是一朵花、一根草,一棵树,发芽、生长、长大、成材、消亡,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其运行规律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载体,无论苦、无论痛、无论悲、无论喜,除特定历史时期和特殊不法人为因素造成的之外,都应该是很享受的一个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是不完整、不和谐。

 

人世间就是有这样一部分人,总是感到自己不幸福,整天满脸惆怅:没有掌权感到委屈,自觉世人不识“旷世之才”;掌权了,因为权没有别人大也感到委屈;钱少了,感到不快乐;有钱了,但钱没有别人多也感到不快乐;朋友知己来来往往觉得心烦意乱,当时过境迁,他们又登上人生另一艘船时,又感慨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总之,事事烦心,诸事不满意。这些不和谐因素哪里来的?这些莫名的人生烦恼哪里来的?概言之,一个“我”字了得。“我要”、“我之”、“我急”、“我思”、“我情”、“我愿”,以“我”为中心,世间的一切一切,都必须围绕“我” 来转,否则就不自在。试想,这部分人的存在对其自身而言,固然是悲哀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讲,对全体社会成员来讲又何尝不是悲哀呢?

 

殊不知:再美的太阳升起总有落下的时候;再美妙的戏剧开幕总有落幕的时候;再丰盛的宴席、再动听的音乐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候。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在全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每个人都应该正确看待人生,参悟人生,正确对待别人,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对待自己,努力锻塑“自我”和谐的能力,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要有一点菩萨心肠,以慈悲为怀,以真诚待人接物,心中多装一点别人,少装一点自我,象四大菩萨所倡行的那样去普渡众生,又何愁社会不和谐呢?

 

有一则和谐的故事说:有一天,一家女主人见有四位老人站在寒风中,顿起悲怜之心,欲请这四位老人进屋喝茶取暖。但四位老人说你们家男主人不在家,我们不便进去。中午男主人回来听说这件事,赶紧叫夫人去找这四位老人,请他们来家吃饭。女主人满街去找,终于在一条街上找到了这四位老人,告诉他们说家里男主人回来了,想请他们去吃饭。其中一位老人说,他们四个人分别代表和谐、平安、财富、成功,要去也只能去一位。女主人回家说了此事,家里有了分歧:男主人说请“财富”合适,男孩说请“成功”最好,女主人说请“平安”最佳,小女孩吵着说请“和谐”,最后一家人扭不过小女孩,决定请“和谐”。当“和谐”走进大门时,其他三位也跟着进来了。女主人赶紧问:“你们不是说只能请一位吗?”三位老人笑着说:“你们既然请了‘和谐’,我们自然就一起来了。”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和谐的重要性,有了和谐,就有了一切。但愿世间人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言行,要善于与社会、与自然、与别人和谐相处,也要善于与“自我”和谐相处,正确定位自己,有权慎用权、有钱莫贪心、为人要洒脱,做事要谨行,多一点慈爱,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关爱、少一点贪欲,这就是幸福,就是平安!

 

转自《塘河》试刊第三期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