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通讯 > 西塘书话 > 正文

《总能成功》助你无悔人生(唐张新)

发布日期:2012/5/6 23:01:31  阅读:3917  【字体:
 

   

今年“五一”期间,市政协领导陪同一位老革命黄河重游建湖。老人是与建湖的老县长陆逵等同时期的老新四军,“战地黄花分外香”,老人很平静很淡定也很是和蔼可亲。随行者中有老人的大儿子黄晓河、小儿子黄幼河,介绍中知道两位都是全国有名的商界成功人士。不久,市政协领导来电话,说黄晓河黄总将赠我一本书,次日书就由快递送到了我的桌上。这便是《总能成功——人到五十也能创业》。

 

《总能成功》是属于现在很热火的励志一类的书。不过,它却有自己的鲜明特点:真实,用事实说话用历史来打动读者;质朴,平常语说平常事显平常心,包含的却是不平常的经历不平常的情感不平常的心路。自然,它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人到五十也能创业”这一副题,也可谓点睛之笔,让“总能成功”显得那么有确证,让读者更油然而生一种信任。

 

宋代诗人方岳有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语源于此。之所以不如意事如此之多,不如意时如此之常,历来众说纷纭。不过,我以为这完全是因为人们追求成功追求如意的强烈与执着。每个时代总有人会推销老庄无为学说。我没有做到详实的考证,凭感觉,越是成功者纷涌而出的时代,老庄学说反而越受到热捧。个中奥秘并不难理解,在任何时代,成功者总归是人群中的少数,所谓成功者越多也多不过总体上的“少数”这样的限阈,成功者越多,越会引发更广泛的对比,让不成功者更加自觉自己的失败。再一个,成功者总归是相对的,功绩有大有小,成功的领域也是有多有少。建湖有俗语:“人比人,气死人。”本来可能自以为是个成功者,但走出小天地,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于是乎“失意的人儿满眼秋”。其实成功既是个过程,又是个节点。说它是过程,因为成功总是在人们追求之路的终点,走完这段路才会成功。可惜的是到达了成功之后,它却并不会一直陪伴你。成功带来的是更多的追求,需要的是更多的付出,成功者往往是一个不断提升人生标的的完美主义者,虽说成功者可能会不断地赢得成功,但却不可能一直赢得成功,一旦失败可能失意之情更其强烈,更其难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很多世人共认的成功者自我毁灭的惨烈与让人费解。说《总能成功》,却说上这么多不如意一类的“倒霉瞌”的话语,颇让人扫兴。这是因为我总觉得世人眼中的成功有浅薄之嫌,而许多成功人士心目中的成功也难脱鄙陋之气。然而《总能成功》让人耳目一新。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经商、求学、从政。我初看目录时,觉得作者是从自己最成功的创业经商写起,似乎起笔并无新意,遂径从第二部分求学读起,再读从政,作者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火热的时代,风云际会,青春气盛,这一段段经历确实可以当得起多彩人生、传奇人生,这也让我很是奇怪,作者何以不顺其自然。待到回过头来读经商。这时才体悟到如此构思的良苦用心。作者写经商起笔是写陷身人生低谷,母亲病重,父亲年衰,自己年过五十,又被查出脑主干梗塞,事业又面临麻烦,医生与家人一致的忠告是退休养病,安度余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坚守着那个时代人群的共性人格:象保尔·柯察金,象卓娅和舒拉,象吴运铎和雷锋,象他们献身革命的父辈们,不懈追求光荣与梦想,不懈坚持理想与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处处有坎坷,在坎坷面前决定着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坚持下去,坚守到底,迈过坎坷,成功只会越来越近。如果趑趄于坎坷之前,怨天尤人,只会使自己的失败感觉倍增叠加,要知道成功无足,不会跨越坎坷送上门。

 

其实,作者的求学时代、从政时代,同样是屡遭挫折与打击,但因为不懈因为坚持,这些挫折与打击反而成为难得的人生经历,化成宝贵的人生智慧。“文革”中因为与投靠造反派的言老师的矛盾,而被工宣队隔离审查,差点被定性为“传播反动言论的打砸抢分子”,后来在好心的工宣队指导员坚持下,没有被处理也没有记入个人档案。记入个人档案,在今天的年轻人听来简直象是天方夜谭一样,在那个时代这不仅关乎你一时一事的性质与处理方式,更是决定你未来的走向与一生的命运。不记入个人档案,这实在是最大的宽容了,但是工宣队并没有放过他,“要么你继续在学校接受隔离审查,要么你立即下乡,只能到边疆去!”很显然,这在当时是对一个上海年轻人最严厉的惩处,可是作者竟然是暗自高兴,“他原以为分配去边疆是对我的惩罚。不知道我的心早已飞往祖国内蒙古边陲。”他走向了另一个崭新的世界,在那里创造了一段新的人生。在他从政经历中,最大的挫折应该是1984年中央党校整党工作中被怀疑写匿名信。校党委认为整党中主要是促进党校正规化建设,而一名党员在匿名信中则认为主要问题在树立实事求是的党风。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被看成是中央党校小“四人帮”对抗党委的一种活动,并采取了违反党章规定的追查行动。这一切引起许多党员的反对,作者时任中央党校机关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估计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并没有与学校党委保持高度一致,以致疑点集中到了他的身上。在与领导谈话过程中,他又明确地表明虽然不是自己写的,但自己认为这封信的内容没错,写信的方式也没错。这件事最终导致当时在中央党校发展前景广阔的作者离开了中央党校。正是在这个时间里,作者用了7个月的业余时间,创立了中国青年思想政治学,他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概述》是中国第一本构造这门学科完整体系的专著。在这之后,他主动申请到基层挂职,在镇江的丹徒县当了三年的县委副书记,又成为最早对“苏南模式”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者。此后进入国务院系统的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先一批的实践者,而在转入中国兴南集团成为海南开发的先行者之后,作者经历着市场经济的种种酸甜苦辣,这里的酸苦辣是实质的,甜味相比之下太过虚幻,而正是这酸苦辣三味让作者渐得创业三昧,深悟人生三昧。

 

在五十之时,在身体与事业面临双重低谷时,勇敢地挑战命运,创立自己的民营公司,步入上海房地产这样一个波诡云谲的大舞台。作者从收购烂尾地、烂尾楼起步,先后成功开发了愚园书香公寓、复旦书馨公寓,最终成功开发并购华闻传媒大厦,他也成功地开发了自己五十岁以后的崭新人生,成为大上海成功的地产商。作者的成功当然是让人们非常欣羡的,但是在阅读《总能成功》的时候,我总觉得作者却是想告诉人们成功的另一番道理。很多人在希冀自己一生时,也有很多人在总结自己一生时,都会用到“问心无愧”、“无悔人生”一类的说法。作者在书中记述,中央党校老校长杨献珍曾引用两句古语来教育他,就是“外无惭于清议,内无疚于神明”。这些话语的内涵很是丰富,实际要真正全面做到是极其不易的。但我想这其中有一层意思,即在艰难困苦面前不放弃,坚持自己认为应该坚持与坚守的一切。这一点,我想我们都应该能够做到,或者说倘若追求成功这就应该做到,反过来说,如果这一点能够做到,我们虽不能肯定成功,却是肯定真的在接近成功。《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周瑞金在本书的序言中这样评价:“做人是一生的事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足迹。成功的标准不止一个,成功的途径也不止一条。只要自己奋斗过,追求过,努力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得失成败终成天马行云,达到人生成功的理想境界,这就是人生的真谛。”无悔人生也好,问心无愧也好,并不在于真的抓到了多少机遇,更重要的是去努力地抓了多少机遇,有没有撞了南墙不回头的韧性和定力。在这个问题上,不可以世俗的成王败寇的标准来定是非论成败。问心无愧也好,无悔人生也好,并不是说给别人听的,也不是决定于别人是否相信,一切在于扪心自问这四个字。黄晓河当得起这四个字。

 

说到这里,很自然地要谈到成功的初衷,也就是追求成功的动机。《总能成功》在这个问题上确实也给读者以特别的启迪。他虽然成为民营企业的老板,但他的人生观、荣辱观和世界观却并没有被铜臭锈蚀,热衷公益,按章纳税,在危机来临时用自己的资金为工薪阶层解套,让公司员工“工者有其屋”,建立教育扶贫的公益基金,更为可贵的是,他决心退休后投身并支持研究新中国的新模式。这一切表明作者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人生价值而追求成功,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而追求成功。无疑作者的成功初衷是很让人有一种高山仰止的赞叹。当然,我们说对于每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初衷有高有低,也可高可低,只要不妨害他人,不有害社会,实在不必也不可能一律。但是对于那些有着高尚成功追求的人们,社会应该充分肯定,社会应该奉为榜样,这一点也是无可疑义的。当今社会,领导干部及各类公务员,企业家及大小老板,教授专家及大小权威,等等,都是人们心目中的成功人士,不少人自己也甚为意得志满。然而,如果成功初衷太低下,或者说成功之后忘记的高尚的初衷,一旦大权在握(或者就是一点小权在手),便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滥用权力,鱼肉百姓;一旦腰缠万贯(或者仅仅刚刚腰缠百贯),便目空一切,以钱驱鬼,一钱如命,刻薄社会,亏损亲情,“累积一世除了钱就一贫如洗“(周瑞金语);一旦头罩光环(或者只不过罩着一两丝云晕),就出言谋利,跨越底线,忘却职责,失守精英。如此,真能称得上成功么?显然不能。如果还自认为是成功人士,只能说已经完全不知天下还有“羞耻”二字,不知“头上三尺有神明”。如果我们想要“问心无愧”,想要“无悔人生”,那么经常在静夜之中扪心追究一下自己的成功初衷,再追究一下当初心愿与承诺的兑现就相当必要了。

 

读《总能成功》这类成功者自传,人们最先的阅读冲动或许就是依照成功者的指引走上成功之路,换句话讲,那就是复制成功者的成功。这样的想法虽说幼稚,却并不可笑,虽说功利,却并不可憎,因为这是出于人们最普通最普遍的需求。当然,在复制成功的问题上,作者的弟弟黄幼河的认识比较辩证,他认为:“该书所说的成功,既不可复制,又可以复制。也就是说,晓河的经历是不可复制的,而他的精神却是可以复制的,值得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学习的。”再有一个方面,那就是要想复制成功,首先应该去复制他的精神世界与道德追求,这是成功者最主要的秘诀所在,也是我们最可能复制的起点。《总能成功》或许并非定能助你成功,但肯定可以助你无悔人生,就在于这个起点是每个追求成功者应该做到的,也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象黄晓河这样热爱生活、尊重生活、引领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总能成功》可以作为年轻人走向成功的教科书,是非常负责的推荐。

 

其实,这部书给人的启发是全方位的,因为《总能成功》的书名会让人更多的关心“成功”,这里也就这个话题说说自己的感想。并不知道自己所言是否合乎作者之旨,但惟愿更多的人读读这本书,年轻的朋友会有收益,五十曰老的人们同样会有收益。


总能成功——人到五十也能创业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