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恒济镇
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恒济镇
恒 济 镇
水做的恒济
孟氏三杰的家乡孟家庄
袁孟十三庄之首袁家庄
恒济龙舞谢家庄
蔷薇河边的肖家庄
千年九里话古韵
水做的恒济
◇ 彭淑玲
1
恒济在县城的西南角,是一个离县城较远的乡镇。《大金国志》记载:宋高宗绍兴元年三月,宋武功大夫张荣击败金兵于九里泾。九里泾即今镇境东南九里荡。民国十八年始建恒丰镇。1956年,历史上的恒丰乡与沙济乡合并,从两乡名中各取一字,定名恒济。
蔷薇河像一条美丽的丝带,伴着美丽忧伤的传说,轻轻地飘荡在恒济大地上。围绕蔷薇河的村庄有花垛、芦舍、欧冯、篆水。小镇中心原名溘河浜,明代因孟姓家族兴盛,改称孟庄,小镇上老街叫孟庄小街。也许是离县城相对较远的原因,孟庄小街的繁华热闹从来没有间断过。
镇区人民广场西南角有建筑缅仁堂,六间砖瓦结构的屋宇,简朴清素的格局,是孟氏后人自费为先祖孟佐天建的祠堂,为的是纪念他的品行与功德,告诉子孙后代,人活于世一定要有忠肝与义胆。孟佐天是辛亥革命牺牲的烈士,他与同族弟兄孟铁铮、孟蕴华,合称孟氏三杰。他们不只是孟氏家族的骄傲,恒济人的骄傲,也是建湖水乡的骄傲。
2
不大的恒济镇,有庵堂,也有寺庙。寺有新九华开山寺、大云禅寺,庙有古龙王庙,庵有南海观音庵、肖庄观音庵。
九华开山寺在花垛村,始建于明万历初年,原为道教玉真观,1741年改为佛寺。文革时主殿被拆除。如今的新九华开山寺为1985年重建。有写着泽国古刹的大雄宝殿,殿前有两株大树,外墙上写着净土法门,供的是净土宗。寺里供有肉身菩萨,法号妙果,人称昌净法师。大云禅寺在沿南村,原名大云寺,乾隆年《盐城县志》记载,寺建于唐宪宗元年(806),是一个叫陈夫的人建的,元末毁于兵乱。明万历九年(1581),袁哲茂重建,有房50间,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祖堂、诵经堂、厢房等,殿前有联云:寺从何处飞来,千百载名高景盛;潮向此间还住,十三庄风厚民淳。民国十五年(1926),僧人陈继重修大云寺。1966年拆毁,九十年代重建。几建几毁的遭遇,是许多寺庙共同的命运。龙王庙在谢家庄,因为有些年岁,特意加了一个古字,表示对岁月的敬重。早年的谢家庄,经常莫名的走火,留下了“小小谢家庄,失火烧通庄”的顺口溜。后有高人点拨,说是风水的问题,建议盖一座龙王庙,祈祷以水克火。
3
从孟庄向南走是建河村。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一个叫永安的热闹小镇,1632年的黄河夺淮,使永安镇永远安静地沉睡在泥土之下,乡民曾从地下挖出过七口水井、部分墙壁以及生活用品。后来的人在这片悲伤的土地上修了两条长堤,一条建丰圩,一条河丰圩,取两堤的首字,就有了建河村的村名,这个村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现在的建河村是行政村的名字,村里有谢家庄、俞家庄和戴莫庄三个庄子。谢家庄明初叫张歧里,里是明朝时的行政规划,因为最初有张氏人家。1550年,谢氏祖先从安徽的歙县一路迁徙,在这里安家落户。清初这里改叫张谢庄,清末改称谢家庄。有名的恒济舞龙就是谢氏家族舞起来的,原为干旱年间祈雨求福之用,后渐渐成为地方民间艺术,建河村因此有了龙村的名号。
建中村曹家舍住着曹植的后人,是洪武赶散年间从苏州阊门迁移而来的。据家谱记载,家族的堂号为绣虎堂,绣是指曹植的锦绣文章,虎是指曹植的诗文风骨遒劲。这样的说法已得到专家的验证。九里村,因距黄土沟、寥徐庄、孟庄均九里之远而得名。有九里射阳一千墩的汉墓群,从九里村开始,一直到宝应的天平乡,那土墩的数量是以千计的。
4
湖荡地区芦苇森森,容易隐蔽。1946年冬,苏中二分区委《人民报》及印刷厂来到谢家庄,借用谢氏宗祠作为办分地点,从编辑记者到排印工人共21人,还有3位女大学生,均着蓝灰色的新四军军装,他们属于新四军一师政治部。当年办报的危险与艰辛至今仍有人记得,报社记者穿着当地人做的布鞋,每天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路程去采访,村民甚至儿童帮着站岗放哨,为了躲避搜寻清剿,最危险的时候,报社曾在芦荡深处工作一个星期,村民用船把糕饼熟食送到荡心,再把报纸藏在柴草里,划着小船送到几十里外的分发处,保证三天一期的《人民报》按时分发。信息闭塞的年代,鲁南大捷、枣庄大捷、鲁西大捷、溱潼莫家堡之战等重要新闻都是从这里发出来的。1948年报社离开时,许多人是流着泪的。来自江阴的苏中印刷所所长陈辉与村里的姑娘谢晋白还有了一段类似于《柳堡的故事》的美满姻缘,有人称为建河版《柳堡的故事》。如今,建河村重建了飞檐带廊柱三开间两层的谢氏宗祠,同时挂上了中共苏中二分区委人民报印刷厂旧址的牌子,楼上陈列着当年游击办报的资料和部分报样,旧式印刷机一台。
蔷薇河畔有恒济镇烈士墓,长眠着在临泽、三垛、西射阳等战斗中因抢救无效牺性的30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
5
写古盐城八景诗的高岑是恒济花垛人,祖上世居花垛。花垛原为地主家的花园。历史上叫高岑的人不少,唐宋八大家中著名的边塞大诗人也叫高岑。高岑,字小楼,光绪年间人,幼丧父母,后在镇江一寺庙出家,长大后还俗,考取庠生功名。他笔下的铁柱潮声、平湖秋月、石桥春涨、登瀛晚眺、杨楼翠霭、瓜井仙踪、范堤烟雨、龙祠胜慨盐城八景,在今天依然被无数次地引用着。他是写盐城古景写得最好的诗人,著有《筱楼诗集》、《游梁纪程小草》,其中《筱楼诗集》是王先谦作的序。他不止是工诗,还善画,李时人在《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中赞他,诗磊磊有奇气,善画梅。其子高镜蓉,岁贡生,盐城的大学问家,曾拜山阳谷廷松之门,并得器重,后肆业于南菁学院,又得学使王先谦的赏识,称其学问冠冕淮北,与盐城大儒陈玉澍、兴化李详的交谊亦好,常在一起坐学论道,著有《文心雕龙集注》,做过光绪年《盐城县志》的总校对。
万历《盐城县志》记载,欧阳澈,盐城人,宋建炎间与太学生陈东上疏,力抵汪黄误国之罪,为所陷,诛死。入志的依据是《朱子语录》中的记载,陈少阳之死,黄潜善害之也,其详见于许右丞哀词中。同时死者欧阳彻。彻,楚州人。某族叔祖时居高邮,一日,使一人往楚州盐城小村中买物事,久而不归,后问之,乃云,彼村中三四日大雪。叔祖甚怪之,云:“八月二十间,安得有雪!”亦且据其仆云记之。后有人自彼中来,问之,果然,乃欧阳死时也。细细读来,这段话并没有交待欧阳澈是盐城人或是葬在盐城。1957年,花垛村农民在清理田地时,发现了一座三室的砖墓,墓碑上写着“欧阳澈”三个字。也有人认为不远处的欧冯庄与欧阳澈的欧字有关,虽然欧阳是复姓。后来的乾隆《淮安府志》否定此说,依据是盐城历史上没有过八月下雪的记录。欧阳澈,字德明,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
孟氏三杰的家乡孟家庄
◇ 孟祥荣 李世安
孟家庄位于县境西南边境,地处射阳湖畔,距县城20公里,为恒济镇政府驻地。
孟家庄形成较早,明代以前即有福兴庵。相传明“洪武赶散”时期,苏州有一支孟氏迁此落户,初名孟家舍,后因族人逐年增多,便沿溘子河边由东向西开发,形成庄子规模,即称其孟家庄。明万历年代,盐邑志的地理位置图上即标有孟庄名。民国时期,为防匪患,盐城县常备队曾驻扎孟家庄,稍后县教育局又在此创办通俗教育馆,人气渐旺,遂改名恒丰镇(因古有恒丰圩而易名)。1943年实行新乡制,恒丰镇改为恒丰乡。1956年恒丰、沙济两乡合并为恒济乡,是为“恒济”命名之始。1957年实行大乡制,恒济与沿南、祥为三个小乡,组建为一个大乡,仍称恒济乡。从恒丰镇到恒丰乡、恒济乡,乡(镇)政府均驻孟家庄。公社化初,恒济划属荡中火箭公社,从1959年4月,镇域划出成立恒济公社,后来的恒济乡、恒济镇政府机关均驻孟家庄。孟庄所在恒丰村,于2001年改称为孟庄居委会。其7个居民小组,有4个组、600户驻孟庄。
长期以来,孟家庄一直是基层行政单位驻地。村庄发展快于周围村落。建国初,即建有基层供销社、联合诊所、铁木竹生产合作社、粮食收购站等经营服务机构。如今,集镇已从原来溘河浜发展成为“井”字形镇区。溘子河贯通镇区,四条大道横跨东西(即恒丰路、人民路、跃进路、发展大道),文化路、健康路穿越南北,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有多家企业和服务行业。设有居民广场、水秀景园,是恒济镇名副其实的商业、文化、娱乐活动中心。
清末民初,孟家庄以“孟氏三杰”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孟氏三杰是孟佐天、孟蕴华、孟铁铮。“三杰”中的孟佐天系同盟会会员。《恒济社志》中介绍的第一位历史人物就是孟佐天。上面是这样写的:1905年,(孟佐天)在北平罗马兽医大学读书,深恨朝廷腐败,常与堂弟孟蕴华、孟铁铮商谈国事。1906年,在“埋头教书,岂能救国”的思想下,三人相偕去南京,去南洋第九镇,成为一名军人。他先后结识了柏文蔚、熊成基、王士英、范传甲、伏龙等革命党人,由同盟会江苏省主盟人章梓办理宣誓入会手续。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带着堂弟孟蕴华、孟铁铮迅即启程南下,组织革命同志1000余人,参加苏、浙、皖三省军民发动的“会攻南京”战役。南京光复后,奉柏文蔚之命往南州组织起义。途经宝应,孟佐天等17人入城筹集军需时,被诬为土匪,惨遭杀害。孟佐天牺牲后,夫人唐氏获悉丈夫遇害噩耗,与仆人毛顺设法将孟的遗体运葬家乡,安葬于孟舍北首。淮剧艺人王万和杨素琴为此编出淮剧《毛顺驮尸》。民国元年春,南京临时政府追认孟佐天为革命烈士。民国十六年秋,国民政府追授孟佐天为陆军中将。后来两个堂弟都参加了抗日战争。1943年孟铁铮因病去世时,地方政府辞赞他为“民主革命先躯”。孟铁铮的女儿孟文继承了父亲的果敢和胆气,14岁的小小年纪就离家参加新安旅行团,为宣传抗日徒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除了孟文,还有陈康、俞汝林、卢金山、蔡宝恩等等,皆是有着热血的青少年,他们为祖国的抗战作出了贡献。
袁孟十三庄之首袁家庄
◇ 李世安 袁文郁 朱金海
袁家庄是恒济镇东袁村的一个自然村庄,位于恒丰东路南侧,西与镇区毗邻,为镇村结合部,境内河流纵横,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芦荡水乡。
袁家庄,原称磕头浜。相传明初有袁氏一支从鲁南南迁,行到磕头浜,看到这里风水好,便留下来建宅落户。其浜北,有莲花庙,俗称大庙庵,每逢香火期,浜(沟)南信众就隔河叩拜,面向大庙庵磕头敬香,民间即称北沟浜为磕头浜,后讹为溘头浜。袁氏落籍后,人丁兴盛,始称袁家庄。明万历年间绘制的盐邑地图上即标有“袁庄”。后来又有肖氏、蔡氏、王氏迁此,庄子范围逐渐扩大,成为县境西南古村落“袁孟十三庄”之首庄。
袁家庄地形独特。庄中有条十字河,把庄子一分为四,有四座桥梁相连,形成一个整体,村民们依水而居,自然环境优美,确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历史上,这里还是本地民间“打水平”的发源地。据恒济地方志记载,明时,庄上有个叫胡仁的僮子,从海里背回一尊神像,名为“海港风”(即海瑞,人称刚峰先生,后以讹传讹为“海港风”),俗称“大刚老爷”。明末清初,袁孟十三庄均仿照胡仁带回来的神像,雕刻“海港风”,并用它来“打水平”,测验当年水势。这种风俗,直至1952年才终至。
袁家庄是块热土。抗日战争时期,庄上出过“三烈士”,即王为太、杨桂成、袁哲勇。他们为了抵抗日寇侵略,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村姑袁文凤,16岁投身革命,跟着新四军南征北战,2009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胜利纪念勋章”一枚。在这片热土上,还走出了省劳动模范王文印。他把一个贫穷落后的生产队变成名闻全省的先进单位。1963年2月,王文印应邀出席华东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如今,袁家庄仍然保持着“田”字形的格局。东袁村5个村民小组,有3个组村民居住于此,共320户,1140人口,民房多为改革开放后兴建,比较整洁。新近又在庄西北侧兴建三幢农民公寓,居户100多家。同时,复建了袁氏宗祠,建立了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庄前庄后都是硬质路面。有鱼市口、店铺、摊贩,有饭店、理发室、浴室,宜居宜业。这里也是恒济镇民营骨干企业基地之一。境内有江苏省神力船舶装备集团、江苏省裕安集团、盐城缤纷服饰有限公司、盐城吉佳特种纺织有限公司。在现代建筑的相映下,袁家庄既古朴又时尚。
袁家庄也是水产养殖特色村。村民利用2000亩水面积,种植河藕和养殖鱼虾蟹,并成立水产服务站。近几年,庄上还走出一批创业成功者,如瓦工出身的袁文珊,在南京组建建筑装潢公司;高中毕业生夏咸湖在苏南建成建材大货场,他们的资本都达数千万元,还带动了一批家乡人致富。
恒济龙舞谢家庄
◇ 谢红光 李世安
恒济镇建河村谢家庄,亦称舞龙庄。该庄濒临射阳湖,自然环境优美,有着“风吹芦花飘,水动鱼飞跃”的美景,是里下河典型的芦荡水乡。
水是龙的家乡。水乡谢家庄自古与龙有缘。古溪神龙沟,穿庄而过,向人们诉说她漫长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庄人在神龙沟两边取土,曾挖出汉井4座,与垛头铺同类,井周散布着绳纹陶器残片,后来又出土过锅灶、瓦罐、古钱币。民间传说,古时谢家庄称永安镇,是个集市,南宋建炎年间黄河夺淮以后被淤没。到了明初,先后有苏州张廉士和安徽歙县谢皋仁两支迁徙盐城西北乡,看到这里“沃壤成溪,樵于野薪,可渔业于水鲜,可餐宜于我子孙……”,便在此安家落户,共同垦殖,取名张谢庄。清代中期,谢姓人口昌盛,人们便称谢家庄了。建国前,谢家庄共有140户,680人口,历史上以耕、樵、渔为生。现在已发展为320户,1030人口,拥有耕地1100亩,荡滩2000亩。
旧时,芦荡村的谢家庄频发火灾,因庄上柴草多,每次火灾往往要殃及全庄。庄主便请来地理先生,看看庄上风水有什么问题,那个地理先生庄前庄后转了一圈,说有问题,原来东边的入庄河是“人”字型,如今人字两边多了两个墩子,等于人字两边加两点成了火字,与火相伴,当然有火灾。要压住火,就得在庄东建座龙王庙,庙门面对“火”字,以水克火,才能保平安。他还说,谢家庄是神龙庄,龙该有个家,龙王庙就是龙的家,建庙很有必要。庄主觉得有道理,就发动庄民献钱献物,很快建了一座配祀龙王的龙王庙,以后即以舞龙娱神,人龙共舞,并渐渐发展成为地方上的民俗文化。数百年来,舞龙活动从未间断。庄上现有两支舞龙队,不仅在本地表演,还应邀到大上海等城市表演。新近分别在盐城市端午节舞龙大赛和苏北里下河地区舞龙大赛中两次获得一等奖。
在革命战争年代,谢家庄是红色文化村庄。苏中《人民报》社曾迁此游击办报,在谢家庄人民保护和支持下,保证了三日一刊的《人民报》能够及时印刷出版,迅速分送各地。当年的报社和印刷所旧址谢氏宗祠,保存了当时出版的《人民报》和老式印刷机等革命文物,这里已被盐城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谢家庄所在的建河村已连续10年被评为恒济镇三个文明建设排头村。2011年被评为“盐城市文明村标兵”,2012年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村”。近几年,又以一家玻璃制品公司为龙头,带动50多个加工小企业,不断扩大产品网上销售,2015年被表彰为“江苏省电子商务村”。
在美丽村庄建设中,该村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尊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村庄地貌、田园风光、农业生态和生态本底,在完成基本设施的同时,保留自成一体的古院落、古寺(龙王庙)、古祠(谢氏宗祠和张氏宗祠),保留青砖黛瓦,庭院深深,杨柳依依,芳草茵茵……,延伸舞龙和庙会传统民俗文化,使这座古老的村庄多了一份美丽乡韵。目前,谢家庄已被列入县古村庄保护村庄、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先行村庄。
蔷薇河边的肖家庄
◇ 赵文龙 李世安
肖家庄,又名蔷薇庄,位于恒济镇西北部,是强为村的一个自然村庄。地处建湖、宝应、淮安三县区的交界处,生态环境良好,是西南沿荡地区保存较好的古村落之一。
历史上,肖家庄紧傍古射阳湖,是湖西的一块滩涂。据《肖氏宗谱》记载,明洪武初,江南肖亭玉一支从苏州阊门赶散于此垦殖;洪武九年,又有另一支肖氏移此开发。后来,肖氏人丁茂盛,人们即以肖姓为庄名,称为肖家庄。
古老的蔷薇河从这里静静地流过,留下了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明神宗(1573)时,一批文人才子乘船经过肖家庄,看到两岸香气四溢的野蔷薇花,不禁诗兴大发,相互吟诗作对,赞美这条河绚丽的风光。后来这条河即定名蔷薇河,肖家庄亦称蔷薇庄。庄子西头的牛路沟,也有一段神话故事。说是庄东有一汪十几亩方圆的大水塘,是供耕牛过夜的“牛汪塘”。每到夏天,全庄有九十九牛下汪过夜,每次都能数出一百头来,可是早上洗牛时还是九十九头牛,原来其中有一头是神牛,晚上从天上下来过夜,早上起汪下荡吃饱再上天,神牛经过的地方留下一条沟,也有人称神牛沟。神牛沟给肖家庄打通了财路,因此庄上财主特多。清末民初,这个百户人家的村庄,即有三十六个(户)地主,拥有良田万顷,富甲一方。
旧时的肖家庄,宅第多为砖瓦结构,且建筑华丽,庭院深深,东有庙宇,西有楼阁,古色古香。虽然在抗战中被日寇炮火摧毁了一部分,尚存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成为肖家庄一大亮点。
强为村有两个自然村庄,肖家庄为主庄(还有一个叫南舍的自然村落),现有300多户,1300人口,庄民除农业和渔业收入外,就地打工也是致富主要渠道。这里建有明盛玻璃制品和缤纷服饰、祥和玻纤等企业,私营企业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力,也为肖庄人全面奔小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自然环境更加优美,林上河穿庄而过,蔷薇河贯通南北,肖庄大桥、振兴大桥凌空而架,建强公路、恒芦公路横穿庄境,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全庄通上了水泥路,条条路道都有路灯,户户安装了数字电视,家家接通了自来水。新建了一座垃圾中转站、80多个垃圾池(箱),如今的村庄道路干净,河水清澈,空气新鲜,绿化成荫,庄民安居乐业。
在革命战争年代,华野后方医院曾驻肖家庄,群众主动腾出房屋,观音庵住持也让出厢房,安置伤员,受到华野司令员粟裕好评。庄上肖庆华、肖益民、周章等爱国青年积极报名参军,随部队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斗,并多次立功授奖。
新时期名人也不少,曾任建湖县委书记和盐城政协副主席的肖兰英;国家装备发展部大校冯科武;河南省统计局副局长俞肖云;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部队导弹旅工程师王连家等,都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是肖家庄的骄傲。
千年九里话古韵
◇ 李世安 姚永堂
在射阳湖东北岸,大溪河北侧,坐落着一个临水千年的小村庄九里。九里庄(村),原名九里泾,俗称九里荡。古为荡名,今为地名、村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射阳湖一带被封为射阳侯刘缠(前楚将项伯)的侯国封地时期。自汉朝以来,朝代更替,沧桑变迁,九里依然保持着朴实风貌。村里村外,古迹斑斑,乡韵悠悠。
明代以前,盐城西北乡人户稀少,村庄距离较远,多为“九里一庄”模式。到了明“洪武赶散”以后,江南大批移民被赶散于此,插草为标,开荒建宅,基本是按“三里一庄”模式定制。可以说,这几个村庄除收成庄开发较早外,其余村庄都是“洪武赶散”时期形成的。而顾家庄向南三十里的九里一带就不同了,九里东至黄土沟、南抵廖徐庄,西达射阳故城(今宝应射阳湖镇),北到孟家庄,均相隔九里,故地名曰“九里”。村庄形成的历史较久远。
九里荡是射阳湖的一部分。这里水波浩瀚,俨然一片汪洋。广阔的水面,险恶的地理环境,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史书记载,公元前486年,就有军队设防于此。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孙权攻占射阳城,曹操屯兵射阳湖,打退孙权;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射阳湖驻军屯垦,亦兵亦农。沿湖东畔土地得以开发,就有了垛地和村庄,临水的九里庄便成为湖上给养的一个供应码头。据《大金国志》记载,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三月,宋武功大夫张荣击败金兵于射阳湖九里泾。其时,“九里”名已堂而皇之写进了志书。
射阳湖不仅展现出如画而独特的风光,更滋养着这块土地上的儿女,“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陈琳,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与“三曹”父子一起,开一代文风。生逢汉末乱世,曾先后事与何进、袁绍、曹操幕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文《为袁绍檄豫州文》等,皆为文学史名篇。其墓葬于九里村湖西射阳村。据传,唐代著名词人温庭筠在凭吊陈琳墓时,曾住宿九里。建湖立县前,射阳村与九里村同属盐城西北境九里荡。西北乡与盐城县分治时,射阳村随九里荡划入建阳县(建湖县前身)第十区。后因国民党韩德勤部队盘踞荡地,建湖在荡西部分居户,包括射阳村在内,才始归淮安(区)管辖,但部分荡田仍属建湖。在这里与陈琳同时的名士还有臧旻,曾任丹阳、太原诸郡的太守,其子臧洪,初为广陵郡太守,继任东郡太守,被当时称为“海内奇士”。九里本土张翮飞也是难得的文士,他少有文誉,才冠乡里,明崇祯间一举中进士,曾任龙泉县知县,政事、文章均佳。张氏前人张景乾,饱览经史,博学多才,官至礼部文选,他们都是盐城士林中佼佼者。
九里是文脉厚重的历史文化名村。从九里到宝应天平乡天平庄,在此范围内,土墩数以千计,并各有其名,有“九里一千墩”之称。神话故事说,这些古墩是小秦王吆山塞海赶来的,其实是汉墓群。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山东红袄军李全率部在此训练水师时,曾下令“发冢掘墓”,利用墓内的楠木板制造战船,挖毁了大批汉墓。清代“九里一千墩”就出土过汉墓道、画像石、铜虎、千金镫及双鱼同洗等重要文物。近半个世纪,陆续出土汉铜器、陶器、玉器、漆器、铁器等数百件,其中有鼎、钫、头、铜镜、纺轮、七子奁、熏炉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村民苏加来挖屋基时挖出104公斤古铜钱,其中汉铸较多,并全部上交国家,存于县博物馆。“九里一千墩”以其古朴的风姿,赢得游客的神往,人们称它是“古籍的记载,汉代文化的象征”。
抗战前的九里村,虽然规模不大,但这里居户的家道尚算殷实,一片祥和景象。一般人家都是“三间两厨”,且有院落,砖瓦结构的马头墙和临水房居多。庄上亦有鱼市口、大码头。村外,荷藕飘香,风车咿呀咿呀在转,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庄上有唐代建筑的大云寺、观音殿,有张、荀两家族的宗祠,建筑高雅,古色古香。每年新春庙会,九里、袁、孟十三庄都到这里聚合,声势很大,招惹四乡八镇的民众前来看热闹。到了柴蒲收割季节和鱼蟹上市之时,这里的水市忙得不可开交,人们脸上都挂着丰收的喜悦。自从日寇盘踞西射阳后,九里便成为鬼子出来扫荡的“上马台”,人们就没有过上一天安宁的日子。庄上古迹被摧毁,房屋被焚烧,粮食和稍值钱的物件都被抢光,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反“扫荡”斗争中,地方抗救会会员、民兵跟着新四军打游击,开展伏击战、阻击战、麻雀战、堵截战,芦荡布下八卦阵,关起门来打狗,使九里村成为又一个“沙家浜”。在攻打车桥据点和解放西射阳战斗中,九里人民出动担架队、运输队、鼓动队、护理队,跟随大军上前线,为夺取战斗胜利作出了较大贡献。至今庄上老者仍爱唱抗战老歌,喜讲军民同心合力打鬼子的故事,将老区的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韶光匆匆。九里的昨天,已随流水慢慢远去。今日的九里,在美丽村庄建设中,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村庄地形地貌、田园风光和生态本底,勾画出一幅“水清岸绿村庄美”的美丽画卷。在庄上,保留了东西600米长的老街,古寺、宗祠修缮一新,使之重显生机。昔日是多见芦花少见人,今日是花香鸟语处处景;过去是没船就不能出村,如今是汽车通到家门口;过去渔民依靠捕鱼谋生,如今渔民发展规模养殖致富。这里是大溪河开发公司的水产养殖基地和红高集团的大闸蟹养殖基地,同时又是荷藕、茨菇、菱角等传统的“水八鲜”产地。青壮年大多在本村玻璃、橡胶民营企业打工,正在为实现小康追梦圆梦。村里有乡愁中的老屋,有现代的文化活动场所,既有古朴的美,又有现代时尚元素的注入。如今的九里,亦农亦渔亦工,宜居宜业宜乐,是块福地。到这里,游人仿佛进入时光隧道,在古与今之间穿梭,令人感叹万分。
千年九里,今朝古韵更绵长。
- 上一篇文章: 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颜单镇
- 下一篇文章: 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庆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