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庆丰镇
庆 丰 镇
从十八团到庆丰
金钩弯月小阜庄
华中鲁艺二队师生突围战斗发生地——北秦庄
外交家乔冠华的故乡东乔庄
马家庄
武科廖解元故里——廖家庄
十八团杂技发祥地——高家庄
从十八团到庆丰
◇ 彭淑玲
1
古代的庆丰东临大海,周围的滩涂皆为盐场,居民多为盐民灶户。永安村有元代大德四年(1330)新兴场盐署典史崔彬的墓,也就是说,庆丰在元代是盐场。元代实行火葬,崔彬墓是难得保存下来的元代土葬墓,墓内有不少精美的瓷器,还有一坛酒。崔彬先后在新兴、伍佑、刘庄三场任职30多年。
煮海为盐的时代,盐民用铁锅煮盐,笨重的铁锅分成许多块,需要盐民们把铁块拼起来共煎同煮才能完成,称为团煮、团煎。灶户聚居的生存方式也叫做团。以十字河为界有南北两个盐场,南场八个团,北场十个团。南场八个团为十字、庆南、谷巷、小阜、逍遥、丁陵、东吴、皮汊。北十团为杨发、廖夏、张吉、乔季、晁邓、西高、东皋、崔孙、秦庄、庆北。庆丰因此也就被叫做十八团。废灶以后,十八个团成了十八个自然村落。庆丰民国时也叫过三丰市,相当于一个乡的建制。后沿用境内的庆丰堤,得名庆丰。
庆丰多河,有五荡三河之称。东起冈河,南至皮岔河,西至东塘河,北至北沿河。庆丰河、东西流向的黄沙港穿镇而过,东入大海。皮岔河,也有写作皮汊河的,《盐城县志》载,过去在洪桥西称皮大河,洪桥东称皮汊河。皮岔河流经小阜庄时呈躺湾状,洪武赶散年间从苏州迁来的陈氏先祖认为这是金钩钓月形的宝地,于是安居下来并生生不息。到明清时,小阜庄成了一个热闹的小镇。街道两边有邮路酒坊,客栈饭店,石砌的河码头上交易繁多。
1836年11月17日,林则徐带着随从从淮安出发,在皮岔河上来回走了七天,看看这条河有没有疏浚的必要?若是需要疏浚,大约需要多少银两是合理的?留下了七篇日记,他在日记中写道:皮汊河口至天妃闸……为四十五里,上半段淤滩多而港面狭,下半段淤滩少而港面宽,按段分工,自有分别。所问方价,有百五六十文,百七八十文不同……林则徐在小阜庄上岸,询问了不少人家,他在日记中写道:又五里,至小富庄上岸。有一杂货烟,中有丹徒唐姓者,系属店东,颇明晰此河源委,因到其店内细询之……
2
随着海岸线的东移,盐灶慢慢地荒废,无盐可煮的盐民开始以杂耍为生,最初的杂耍只是盐民的业余活动。顶缸、顶碗,玩的都是生活中随手取来的物件,慢慢成了谋生手段,后来又有了吞刀、吐火、角抵、冲丸、走索等高难度的表演,他们的杂技被称为十八团杂技。
众多的杂耍表演者中,高、吴、周、徐、陆、万、夏、董、廖、张这十家是最出名的,又称为杂技十大家,每一家都是家族式的技艺相传。十八团附近牧草茂盛,曾为牧马场,明永乐年间,杂技十大家纷纷买马,有了马术、兽表演,人们称他们为马戏团。无论是盐民,还是杂技表演者,都是异常艰辛的职业,同样的没有社会地位,受尽地痞流氓恶霸的侮辱。为了吸引观众,经常要表演高难度的杂技,一旦失手非死即伤,卖艺如卖命,有的孩子还没有等到上台表演,身体已经练残废了。
杂技艺人们走村穿巷,跨江过海,不少走出国门,到东南亚等地方表演,因为他们,十八团杂技被更多的人知道,庆丰也成为我国杂技艺术三个发祥地之一。台湾的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中写过:小时候我很爱看马戏团,记得1951年左右,有一个沈常福马戏团,驯兽师为了让观众知道,这只狮子已经完全被驯服,就将自己的头放在狮子的嘴巴里……蒋勋先生提到的沈常福即是十大家中沈家的后人。午马导演的动作片《马戏小子》、秦剑导演的《大马戏团》,唐绍华导演的电影《沈常福马戏团》,说的皆是沈常福马戏团的故事。
3
东乔村有乔冠华故居,龙脊花墙,青砖小院,室内摆设清素简朴,神台、书屋、沙发、床,都是旧时的实物。院后有河,河面上有桥,很普通的桥,却有很好听的名字,启明桥,取的是《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中的启明二字,代表希望之意。河对岸有池塘,池塘上有土墩,乔冠华经常在那里读书,土墩有一个风雅的名字:小岛书屋。故居门前有开阔的广场,有乔冠华的塑像。
东平村有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和建湖县烈士陵园。村以东平命名,为的是纪念当年在这里牺牲的丘东平烈士。真实的灾难就发生在离这里不远的北秦庄,那是一场让历史无法忘记的残忍杀戮,时间是1941年7月23日。郭沫若评价丘东平的才华远在鲁迅、矛盾之上,这样的评价也可能是夸张了,但丘东平确实是才华丰沛而且极勤奋的作家,血性的勇士。与他一起牺牲的,还有《青春之歌》许宁的原型,剧作家许晴,还有一些天真烂漫的文艺战士,他们大多才十七八岁,花朵一样的年纪。淮剧《烽火同心》讲的就是鲁艺文艺女战士王群的真实故事。建湖县烈士陵园长眠着为建湖大地和平与安宁而牺牲的忠勇之士,有的就是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北秦庄与东平村,中国土地上的普通乡村,因此也有了异样的秉赋。
庆丰东南一个叫十顷荡的地方,旧时为滩垛地,苇草茂盛,蒲柴稠密,进出需舟船送接。这样的不便对于地下工作来说,是一种天然的保护。1941年7月中旬的一天,刘少奇带着华中局机关一部从盐城出发,向钟庄的北左庄转移,经过庆丰十顷荡时,为防止日伪军盘查,农救会会长马玉甫把重要的文件装进空棺材,与另外两名党员披麻戴孝,佯装送葬,乘着夜色撑小船将刘少奇一行护送出十顷荡,把文件送至新四军军部阜宁县停翅港。
小镇所在地叫马庄,马姓人家居多。庆丰中路29号就是以前的马家祠堂,祠堂旁有一株银杏树。1941年刘少奇在马家祠堂驻过兵,陈毅在银杏树下系过白马。曾经的祠堂很大,四合院,分为东厢房、西厢房、南大殿、北大殿,是一个家庭兴旺的见证,后来也没有了。
4
《盐城大事记》记载,绍兴三年(1133)四月,明州守将徐文叛宋,率所部海舟60艘,官军4000余人,投靠伪齐刘豫,据盐城,并于盐城西北古基寺等处设栅寨。大事记中提到的古基寺,就是庆丰的古基寺。后寨废,营房的旧基上建了一座寺庙。古基寺处曾出土过陶瓶和古砖。十八团举办马戏会,每年重阳节前后为会期,时间半个月,会址就在古基寺。赖传珠将军在他的战地日记中也提到了古基寺。
庆丰历史上可见记载的有功名的有,道光十九年的武举廖奎弼,咸丰九年的武科解元廖光武,廖家庄人。有叫万家舍的村子,《建湖地名录》记载是光绪乙亥年(1875)解元万人杰的故居,乡人吴竹富老师为万人杰的籍贯问题,分别去了庆丰和楼王庄的万家舍,在楼王庄的万家舍,还有不少老人记得这个万二太爷,记得他当年中解元后没有及时去谢师,穿着官府送的新科解元服坐在轿子上,鸣锣开道风光巡游时被恩师拦轿的趣事。吴竹富老师说,万人杰应该是楼王庄的万家舍更准确些。
金钩弯月小阜庄
◇ 朱明安 丁拂尘
小阜庄在今庆丰镇洪桥村境内,234省道南侧,省二级航道皮岔河北岸,与盐都区龙冈镇的庙陈庄隔河相望,现有居民200余户,近1000人口,以陈氏为最大姓,与陈家一起有王、夏、黄、孙等诸姓。与多数村庄以庄主姓氏命名不同,据说陈氏先祖认为直接用姓氏作为庄名显得俗气,遂将古体“陈”字拆开,取左边耳旁为小阜,定名“小阜庄”。
《盐城小阜庄陈氏宗谱》记述,早在大明成化十三年(1477),小阜庄已存在多年, 陈氏在此延续8代人了。《宗谱》的“创谱序”有“搜得先祖画轴及家庄旧书”句,“家庄”即指小阜庄,说明小阜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另据当地老人介绍,小阜庄有三个35,三个18之说,讲的是此庄距盐城、湖垛、上冈都是35华里;距新兴场、龙冈、宋楼都是18华里,在这方圆几十里范围内,小阜庄与这些名镇、古庄具有同等的位置,民国时期盐城县设三丰市小阜庄镇,故小阜庄有“十八团第一庄”的称誉。
金钩弯月宝地的传说
据传,古代小阜庄庄前的皮岔河,流经小阜庄时呈躺湾状,巧的是庄西头有一个大水塘,陈氏先祖认为河、湾、塘组成了一个金钩,是一块难得的宝地,于是,就把自己的后人安排到小阜庄居住了。果然不错,陈氏门宗住到小阜庄后,小阜庄真的一天天兴旺发达起来,沿街人家都砖墙瓦盖,可随意装卸的木板门,大街小巷都是青砖立铺,地下阴沟横竖相通,连几个河码头都是从外地运来的条石砌的。根据陈氏家谱记载,陈家受皇恩粟帛的人也越来越多,更有出去到外地当了官的,早在宋朝,就先后有五世荣六公做了山东莱州县丞和昌邑的县令,八世天然公做了涿州府判和大明致政官。
陈家和小阜庄的日益兴起,也引起了当时官府的重视。传说有个吴知县来到小阜庄巡察,一看吓呆了。他有一种预感,这是块金钩钓月之宝地,将来必出龙主。陈家出龙主,必反当今皇上,到那时候,事情出在我的地方,我必领杀头之罪,所以,他也不敢久留。这位在陈家老祖面前嘴上连连喊着“好好好”,心里大叫“不得了”的知县大老爷,回到县衙后,马上召见名流术士,商量对策。有一位高手献了密策,最终把小阜庄的风水破了,后来的小阜庄只出鸭司令,不出当官的了。这当然只是传说,其实小阜庄人才辈出,下面还要述及。
南场书屋
小阜庄人陈家的先祖,长期教育后人“守祖宗清白二字,教儿孙耕读两行”。因此,陈氏后裔,代代相传,悉遵古训。在发展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最有名气的,应该是“南场书屋”了。
南场书屋的主人是小阜庄陈家的第十二世孙陈继韬老先生,据家谱记载,“继韬公,字咸桢,业儒,以长养人才为己任,勤于教育,设教南场,有父、子、孙三代出其门者,有‘阜村先生’之称”。由此可见,书屋的主人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品德高尚,他以“长养人才为己任”;二是善于投入,他“勤于教育,设教南场”,投资办了专门的教育场所;三是专心教育,“有父、子、孙三代出其门”,可见从教时间长,受教人数多;四是社会效果好,人称“阜村先生”。
江苏巡抚林则徐微服造访小阜庄
小阜庄古称小富庄,庄前的皮岔河(又称皮大河)西接东塘河,东止盐城北门闸(古称天妃闸),长约22.5公里,流经建湖县庆丰、盐都区龙冈、亭湖区永丰三镇。引上游高邮、宝应、泰州、兴化诸湖荡之水,归新洋港入海。古代皮岔河年久失浚,河床淤塞,水旱灾害频发,两岸百姓苦不堪言。
清道光十六年(1836),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收到盐城县令孟广沅请求疏浚皮岔河的一纸呈文,面对官场黑暗腐败,他担心疏浚皮岔河是官府单方意愿,或虚报冒领钱财等隐情,遂决定微服私访勘察皮岔河。
1836年农历十月初九日(公历11月17日),52岁的林则徐扮成商人,带着名叫张福的随从,雇了一条民船,从淮安府东门出发,由水道辗转到县境唐桥,经芦沟河进东塘河,再转入皮岔河。一路上,林则徐除向船夫询问沿途情况外,还多次上岸了解社情民意。到了皮岔河,目睹河道淤塞实况,停船登岸与乡民聊天,问及此河应挑与否?民众意愿是否?何时淤塞有几时不挑?出土去处与工程造价?以及官府筹资、理政情况?有些不明白的细节,他从乡民口中一一问明,也一一记录了下来,一直巡访到盐城。第二天再原路返回,23日到达淮安,一共用了7天时间,随后即形成了疏浚皮岔河的批文。小阜庄是林则徐巡访考察的一个重要地点,他的七日巡访日记是这样记述的:
“又五里,至小富庄上岸。有一杂货烟店,中有丹徒唐姓者,系属店东,颇明晰此河源委,因到其店内细询之。据云此河八年即议挑浚,至旧年甫有头绪,连年潦荒,皆由此河失挑,湖荡东注之水不能畅流归海,加以海潮顶托,漫然回港,两岸之田被淹。若开通此河,将所挑之土作为岸堆,水既畅流,田亦有所障蔽,水利农田均有裨益。问其董事姓名,与前乡民所言悉合,且云董事皆极妥当。渠所以留心者,并无图利之意,惟家有田亩,借此一挑,人已均受益。孟太爷亦不要钱,官无可议,惟以无事为福,地方公件均不大亲理,内外诸事皆委任严师爷一人,因此严师爷大有权柄,与衙门内外问其姓名,亦不尽知。通同舞弊,谅所不免,我们不能尽知。至此河,据各董事云,上岁据严师爷及衙内诸人与董事议妥,要成办此事,须先送其一万银,方能为之详情准办,董事因恐花费过多,不免赔累,不敢担承,后闻还过六千银,未知妥否。若交董事办,自属妥当。又闻孟太爷自家督办,则未免多被衙门侵蚀矣。又问其此处收成若何?云东塘河以上有十分收,此处亦有六分收。董事尚有徐宜金,详内有名。”
林则徐微服勘察皮岔河,造访小阜庄,体恤民情,不失为当政者之楷模也!
小阜庄与新四军
小阜庄曾经是新四军兵工厂的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轰炸岗门镇(今龙冈镇)的盐城新四军军工部,军工部便迁往盐城以东的大佑棉垦三区继续组织军工生产。驻盐城南洋岸的三师七旅修械所遭日寇飞机轰炸后,也迁往大佑三区,并入军工部。不久,日寇又轰炸大佑棉垦三区,军工部奉命于5月间迁往盐城西小阜庄一带。军工部各厂在小阜庄又生产了大批地雷、手榴弹和82迫击炮弹,并着手包铜子弹头的研制工作。还专门成立了包铜子弹头车间,吴运铎任车间主任。在小阜庄期间,工务科曾设火药组,组长马步青、副组长金岗,在雷汞配制改进黑火药和研制硝化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前线杀敌提供了大批弹药武器。
有新四军老同志回忆说:“7月24日,正当我们吃玉米粥早饭的时候,突然听到北边北秦庄方向枪声大作,原来是鲁艺同鬼子遭遇了。按照区委的意见,驻在小阜庄的新旅暂时隐蔽到靠近小阜庄的一个偏僻的小庄子上。也许敌人发觉了我们行踪,当天半夜,有个群众突然跑来,说是鬼子来了!部队紧急集合从村西头出庄,鬼子已从村东头进庄,我们在撤退时,只听见庄里鸡飞狗跳,我们由当地群众带路安全地撤退了。”
华中鲁艺二队师生突围战斗发生地——北秦庄
◇ 朱明安 周风祥
盐淮复线庆丰段中部南侧,老十字河(古基寺至宋楼大河)北岸,座落着一个以秦姓命名的大庄子——北秦庄。
北秦庄原名秦家庄,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初“洪武赶散”,秦氏先祖约文公自江南无锡迁移苏北,在盐城西乡“十八团”插草为标,在其“北十团”十字河边落脚,建宅垦荒,耕织渔猎,休养生息。经过世代繁衍,人口越来越多,遂依据地形,组织杠土垫基,扩建成远近闻名的秦氏大庄。随着人口增长和农耕作业的发展,秦氏家族便分流出一部分人,到庄东南4华里的地方安家落户,并逐渐成庄,根据方位定名南秦庄,原秦家庄称为北秦庄了。
北秦庄地形独特,庄子座北朝南,呈牛头形。十字河由西北绕庄西、庄前、庄东向东流过,庄东和庄西分别在河上架起拱形木桥,作为出入庄的要道,酷像牛头上生出的两只角。两座木桥北侧,各有一个取土杠桥墩留下的池塘,就像牛头上两只明亮的眼睛。庄后面有9条南北走向的自然河沟,人称“九条沟”,好像牛身的肚子、肠子和尾巴。因此北秦庄看上去像头雄壮的大牯牛,难怪后人有“先祖力大无比劲如牛”的传说。庄西北还有一天然小岛,四面环水,风光旖旎,面积8亩多,人称“八亩垛子”。
在清代中期鼎盛时,北秦庄秦姓达到200户,人口近千人。庄上有7条巷道,东西2条,南北5条,条石、砖头路纵横,铺面林立,百业兴旺。老年人说其规模和繁荣程度时列十八团“八大庄”之首。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庄上仍有布店、杂货店、豆腐店、理发店、浴室、油坊等10多家,还有一爿碾米厂。绕庄的十字河河面,来往船只众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湖开往上冈的客班船,还在庄上设站上下客。
北秦庄古迹也有三、四处,有秦氏宗祠、三官驾庙和坐落在庄东南河边上的土地庙,可惜皆毁于战争和文革。现在重建的秦氏宗祠坐落在庄子东北角,宗祠分南北二进30多间。北排祭祀大殿供奉祖宗牌位,南排和东西厢房是议事、聚餐的场所,中间有一偌大的天井。整个宗祠雕梁画柱,古色古香,风格别致,气势恢弘。
抗日战争时期,北秦庄是中共盐城县五区区委、区政府和中共建阳县五区区委、区政府常驻地,民运工作队、华中鲁艺文化工作队、《江淮日报》社临时驻地。
1941年7月20日,日寇发动对盐阜区第一次大扫荡。23日下午,华中鲁艺二队200多名师生根据军部指示,由孟波、丘东平、许晴三人带队,从钟庄社区陶家舍驻地出发,绕道向目的地楼王庄转移。他们踏着雨后泥泞的小路,艰难地渡过沿河,经过吉家庄,到达北秦庄已经很晚,便就地在秦氏宗祠内开饭、宿营。次日凌晨(农历闰六月初一)大雾漫天,从西南方向传来鬼子汽艇的“突突”声,二队师生和群众都惊动了。师生们迅速集队离开宗祠,过庄东桥,向东南的潘家舍、南秦庄方向前进。不料出庄半里多路,过了一道小牛桥,队前的战斗班首先发现200多个荷枪实弹的日伪军,从东、南、西三面猛扑过来,当即招呼队伍回撤。战斗班仅用6支步枪、2支手枪和几颗手榴弹与敌周旋,掩护部队后撤。教导主任丘东平手握手枪站在小牛桥西,指挥师生快速过桥。敌人在桥东南的陆家荒(乱坟场)架起机关枪向桥头疯狂扫射,企图阻止师生们过桥。面对凶残的敌人,师生们义愤填膺,冒着弹雨,前仆后继地向小牛桥上冲。有的学生干脆跳下小河泅水突围,被敌人开枪打伤或打死也不畏惧,小牛桥成了敌我争夺的生死线。戏剧家许晴带领战斗班顽强地阻击敌人,最后手枪子弹打光了,不幸被鬼子刺刀戳死在小河边的芦苇中。戏剧系学员袁万华,是突围的指挥者之一。他挥臂高呼:“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跟我冲!”在他的鼓动下,不少师生冲过了小牛桥,他却倒了桥东的河堤上。无法突围的师生们,有的潜伏在抽穗的水稻田里,有的与敌人撕打起来,有的被逼直接向北撤,被宽阔的十字河挡住去路,纷纷跳进河中。战斗班戏剧系学生徐辉,提着打完子弹的步枪,拖着一条负伤的腿,被敌人追到十字河边。他用最后的力气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纵身跳入河中,光荣献身。丘东平指挥部队最后撤出重围后,不幸被敌弹击中腰部,身负重伤,仍坚持向西北方向爬行300多米,倒在黄泥沟附近陆应广门前小草堆的三棵桑树下,壮烈牺牲。许晴的遗体被两位农民从河中打捞起来,与遇难师生一起埋葬在庄东南的荒地里。丘东平遗体由当地农民用小木船运至东张庄,在张家祠堂里召开了追悼会,然后安葬在古基寺河东北侧的小河边上。
这次突围战斗,华中鲁艺二队师生有30多人壮烈牺牲,62人被俘,50多人被冲散,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北秦庄惨案。为营救突围的师生,北秦庄庄民秦桂馨、秦少梧、秦长宏、秦宗贵、秦书焕、秦建堂、秦成林、陈保怀等8人遭敌杀害,另有4人负伤。为深切怀念牺牲的烈士,1984年,庆丰镇人民政府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筹资数十万元,在烈士牺牲地北秦庄东南500米处(老盐淮公路北侧),建成了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纪念碑及烈士陵园,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秦庄的一方水土滋养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河北省总工会主席的秦宗弼;主任记者,现任《新华日报》驻连云港市记者站站长的吴乃华及著名淮剧演员秦玉莲等。
如今的北秦庄庄容整洁,楼房成片,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庄上绝大多数农户种植水稻制种,其纯度极高,质价全优。全庄有大型农机具近百台,拖拉机、收割机、压路机、吊车等跨地区作业,成为全庄的重要产业。豆制品是该庄的特色产品,质优价廉。实行沟、河、塘水产立体养殖,甲鱼、螃蟹、白鲢、罗斯虾等水产品产量高、效益好。北秦庄民营工业园纺织行业发达,毛毯、棉纱热销全国,为庄民带来经济实惠。
外交家乔冠华的故乡——东乔庄
◇ 唐步青 顾正瑞 朱明安
东乔庄位于庆丰镇东乔村境内,西距东塘河和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古基约一公里,南邻老盐淮公路,北面紧靠盐淮公路,水陆交通便捷。据乔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乔氏祖先乔本渊、乔本宽兄弟二人自苏州阊门迁至盐城县西北七十里之村舍定居,垦荒创业,并逐渐成庄,取名为“乔家庄”,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
世代繁衍生息,东乔庄乔氏人口越来越多,庄子也越来越大,因庄子位于里下河水网地带,经常闹水患,为防水灾,在建庄时,乔氏先祖率族人从庄后取土将庄基垫高近丈,整个村庄长近400米,宽近300米,中间宽,两头窄,俗称“藕地”。庄子中间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河,将东乔庄一分为二,中间有一座木桥相连,称为“启明桥”。庄后池塘有近一亩的大垛子,上砌有读书亭,供族人读书。庄子周围长的多为桑树、榆树、柳树,植桑养蚕、栽榆防荒、栽柳编筐,各有各的用途,从远处看东乔庄不见房屋,只见树木成林,郁郁葱葱。
到了清朝中晚期,东乔庄经济比较繁荣,庄上有杂货店、布店、豆腐店、理发店、浴室等多种店铺,还有私塾学堂。庄子中央小河北岸有建于清道光八年(1882)的乔氏宗祠,四合院形式,有祭祀厅、议事厅、厨房、餐厅等。宗祠南面河边建有贞节牌坊一座,河对岸有节孝牌坊两座,据说是清朝皇帝封赐的,毁于文革初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清朝末年,东乔庄乔氏已有一百多户,人口近千人。与邻村相比,东乔庄的地主较多,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外出读书人也较多,接受进步思想熏陶,久而久之,东乔庄的文化底蕴也相对提升了。东乔庄清朝时期出过举人、秀才多名(因年代久远无考)。抗战前,每逢暑假,在外读书的学生们回庄后,十几个人聚在一起,经常在乔冠春家傍水的大院举办月光演奏会,使用的乐器有风琴、萧、二胡、横笛等,自娱自乐,能演奏出“梅花三弄”、“汉宫秋月”等难度很大的古乐曲。1941年7月,日寇侵犯盐阜区,东乔庄也被日伪军占领,成了伪军的大本营,伪旅部设在庄上,日伪军强拆民房,砍伐树木修筑碉堡,东乔庄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乔冠华故居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个座北向南的四合院格局,北有主房4间,砖墙瓦盖,西房间有楼阁,约60平方米,西侧有4间厢房,砖墙草盖,约50平方米,东厢房为3间厨房,砖基土墙瓦盖,南侧有2间草房。院中有一道围墙相隔,正门有五级台阶。河北为乔氏读书处,建有读书亭,西有乔家宗祠。
乔冠华1913年出生于东乔庄,5岁入学,20岁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日本、德国留学,并在德国杜宾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留学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了中国旅欧学生抗日救亡组织“反帝大同盟”。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乔冠华参加了《新华日报》社工作,以“于怀”的笔名负责撰写“国际述评”专栏文章,长达3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乔冠华随周恩来去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从事党在文化知识界的统一战线工作。1949年,他为护送在港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及爱国民主人士到北京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国际新闻局局长、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外交部副部长及部长等职。并多次随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重大的外交活动。1971年10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乔冠华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在联大26届大会上发言,引起了巨大反响。乔冠华一生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83年9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1992年,庆丰镇党委、政府投资50多万元,将乔冠华故居修缮一新,重建了西厢房、围墙、门楼等。陈列室陈列乔冠华家原有的凳椅、神台、床铺等物,和乔冠华北京家中生前使用过的办公桌椅、橱、柜等物,陈列室四周及西厢房墙壁上布置了乔冠华革命工作资料照片100多幅。2012年,上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乔冠华故居的建设,投入巨资完成了乔冠华塑像、冠华广场、时光景墙、碑廊、仿清商业街、景观塔等景区建设,并建成300亩的冠华景观园,作为红色景点,供人瞻仰、游览,每年有名人、学者、侨胞等逾万人来故居参观,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读过大学、中专的就有30多人。现代名人也很多,除了杰出的外交家乔冠华,还有任过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之子乔宗淮,知名老中医、主任医乔宗儒(字仰生),山东大学副校长乔幼梅,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喉主任医师乔宗海。
东乔庄一直是东乔村部所在地。住有40多户,常住人口100多人,多数为老人居住。青年大多数搬入县城和新建的农民公寓,村民以工厂上班为主要生活来源,2015年人均纯收入2.02万元。
东乔村是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江苏省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省三星级康居村、省法制示范村、盐城市红色旅游商务第一村、建湖县工业强村。村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700平方米,设有一站式服务室、老年活动室等。2014年村卫生服务站通过省级规范化村级卫生服务中心验收。2016年3月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一行专程来东乔村卫生室调研。
马家庄
◇ 马从文 朱明安
马家庄原址是一片荒野地,庄史已有六百余年。明朝洪武赶散,润州(今镇江一带)马氏二弟兄马天臣、马天禄来苏北定居,插草为标,围垦荒地种植,时称“马家寨”,后称马村、马家庄。建国初期仅有40多户、100多人口、三、四家手工作坊。1958年成立庆丰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进驻马家庄。60年代供销社、物资站、粮管所开办。先后建立了农具厂、砖窑厂、养殖场等“十场十厂”。1983年改称庆丰乡,1991年5月撤乡建镇。2000年合村并组,成立庆丰居委会和马庄村,马家庄仍是庆丰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原马氏宗祠前百年银杏古树一株,现位于镇政府路南百顺酒楼处,树高15米,直径80公分,冠径12米,据称有110年历史,为全县重点保护树木。
在马家庄,还流传着马玉甫护送刘少奇巧过十顷荡的故事。1941年夏,在对日伪的反“扫荡”中,新四军军部撤出了盐城。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带上少数机关同志,潜藏在建阳(今建湖县)水网湖荡地区十八团马家庄。区委书记将他安排在马庄乡农救会主任马玉甫家。农历7月中旬的一天夜里,马玉甫忽然向刘少奇报告说,他刚才去查哨,迎面碰到一个形迹可疑的人,他只问了一声,那个人就隐到柴塘里去,没了踪影。刘少奇听后十分警觉地说:“敌特很可能发现了我的踪迹!”这时,在离庄子不远处升起几颗红色信号弹。刘少奇说:“这是鬼子发的信号弹,要各据点的敌人向这一带包抄‘扫荡’,因为电话线被民兵割断了,鬼子只得用信号弹联系。老马,现在还可以过大河(今黄沙港)向北吗?”“不能。敌人在沿河口、廖庄一带有据点,而且那一带坏人多。”马玉甫说。“那怎么办呢?”刘少奇问。马玉甫想了一会儿说:“庄上有口寿材(空棺材),可以借来,把文件、电台放进去,我和你,还有这位小兄弟,”马玉甫指了指刘少奇的警卫员,“装扮成死者的儿子、孙子,你是外乡口音,干脆装个哑巴。再弄几件长短衣裳和枕头作个假死人状,睡在上面。如果敌人包围了庄子,我们就一起运棺材出庄,送你转移到安全地点。”刘少奇一听十分满意,他们便分头开始行动。这时,乡妇救会长手提一个猪头向这里跑来,说:“黄奶奶家那头老母猪前天夜里瘟死了,这个猪头发臭了,我想越臭越好,将它放进棺材,如果鬼子执意开棺检查,一闻到‘尸’臭味,就把他吓住了。”马玉甫马上将臭猪头放进棺材内。不出刘少奇所料,放哨的区民兵报告说,已望见大批敌人正向这一带运动。于是,行动开始了。
“送葬”的人们一边哭,一边把棺材抬到船上。披麻戴孝的刘少奇装扮成一副痴呆相。小船快速驶向大河。突然,一群日本兵吆喝船停下来接受检查。船靠岸后,日寇胖翻译和一个日本兵上船。马玉甫按照刘少奇预先教他的话,哭哭啼啼地说:“太君,我父亲是得霍乱病死的,大暑天,尸体已坏了,会过人(方言,传染的意思)的,得赶快摇到大河北祖茔下葬!”说着,马玉甫便呕吐起来。刘少奇和船上的人也都跟着呕起来。一个戴眼镜的日寇军官示意胖翻译撬棺检查。胖翻译让日寇用刺刀撬棺材盖,便闻到一股异常的臭味,也忍不住大呕一阵。日寇军官见既已这样,便把指挥刀一挥,示意船赶快开走……于是船向大河疾驶而去。气势汹汹的日寇做梦也没想到,他们所要活捉的刘少奇就这样从他们的眼皮底下摆脱了危险!马玉甫在十顷荡救了刘少奇事迹成为佳话。马玉甫后任盐城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农救会会长,同时为盐城县五区参议会参议员。
马家庄建国后人才辈出,有担任过江苏省农机局局长的陆为农,有担任过县委组织部部长的周学彬等。周学彬在任庆丰公社党委书记期间,带头深入基层,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带领干群战天斗地,迅速改变落后面貌。1970年5月,盐城专区革委会和建湖县革委会分别作出《关于学习周学彬同志的通知(决定)》,《新华日报》、《新盐阜报》以“革命不怕担子重,挑到世界一片红”为题,报道其先进事迹。
庆丰现有镇区东临逍遥河、西接东平村、南沿庆丰河、北为233省道,东西长2600米、南北宽1600米。镇区设唐庄、庆丰、刘庄三个居委会,镇区设有卫生院,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镇区主干道有三纵四横硬质路面,面积达13万平方米,2014年新建了大型的“十八团公园”。城镇以机械、轻纺、塑料、机电等工业为主,商业、餐饮服务业以零售批发为主。城镇定位是以工业、商贸为主的新型小城镇。
武科廖解元故里——廖家庄
◇ 杨志春 顾正瑞 朱明安
明洪武初年,廖氏先祖奉命由苏州迁徙江北,几经搬迁,入籍淮安府盐城县西北乡“十八团”。先祖邦庆公独肇基长于本里,夏家荡的东岸,定名为廖家庄。后因人口繁衍和劳作的需要,自五世子廷玉公将廖家庄先后分为南、西、东三个庄落,现大多数廖姓居于南廖庄。瓜瓞延绵,生生不息。
廖家庄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约0.15平方公里。南离盐淮复线1.5公里,北到新长铁路约300米,东至廖庄河80米,西邻廖港河约70米。
清朝时期,廖家庄十分繁荣,住户以廖姓为主,共有220多户,他姓有王、支、刘、梁、陈、周、严等,人口有500多人。有杂货店、百货店、大饼店、茶社、饭店等10多家。还有木行、竹行、浴室、粮食加工厂等经营门铺,在十八团有“南有小阜庄、北有廖家庄”之誉。
廖家庄在盐城西北乡很有名气。民间有句俗语,金湖垛、银上冈,铁打的廖家庄。此说源于清咸丰年间,庄上习武后生廖光武考中武科解元。老人传说,他武功高强,120斤的大刀舞起来水泼不进,骑马箭射靶心,江浙比武获第一名,获道台瞿大宗师的嘉奖。在廖家庄,还流传着廖解元的两个传说。一是他为岳母祝寿时表演武功的传说,二是参加考试时擒野马的传说。同治十年(1871),廖解元为岳母祝八十大寿,席间内侄、内侄媳及亲友皆向姑爷敬酒,岳母老寿星也异常高兴,要姑爷在席间显个本事助兴。“岳母大人之命难违,小婿献丑了”。说着站起来,走出席间,请众人闪开,叫人搬走四条大板凳,他弯下身子,手握一条桌子腿,托着近二百多斤重的斗拐榆树大桌子连同桌面上摆好的菜酒,慢慢站起来转了三圈,又轻轻地放下,桌面上的菜和酒纹丝不动。在场围观的人无不惊叹。接着他又搬来一条四五寸厚的榆树大青凳,轻轻朝凳子中间一坐,大青凳“咔嚓”一声断为两截,在场的人人拍手叫“绝”。咸丰十年(1860),廖光武考中解元的第二年秋天,他领着10多个弟子到淮安府考试,走到淮安城郊,看到行人个个惊恐地朝屋里跑,询问村民才知道这里有一匹野马,经常跑到小街上横冲直撞,伤及行人。廖光武了解实情后,浑身来了精神,他叫人们躲进屋里,自己当街一站,等候野马的到来,片刻后,一匹刚烈野马向小街冲来,解元公看到后,立即向野马奔去,闪电般地一跃,两手牢牢地抓住马鬃,两腿像打桩似的站立在地,鞋“邦”子崩裂,脚陷泥二三寸,野马动弹不得,他一跃骑上马背,两腿紧夹野马肋骨,只听“咔嚓”一声,野马断了四根肋骨,一声长吼瘫倒在地。小街的人个个拍手欢呼,同声感谢解元擒获野马,为民除害。
除了廖光武,庄人廖开玉也是武功了得,人称“活线手”。相传有一天傍晚,10多个土匪乘坐木帆船,经过北沿河,由西向东往上冈方向袭扰,廖开玉闻讯后操枪拦截,一枪打掉帆篷铃铛,吓得土匪望风而逃。道光十九年,廖氏后人廖粥奎考中武科举人,后廖汉武又考中武科秀才,他们是廖家庄习武之人的杰出代表。多位行武能人开武馆,招民丁,练乡勇,驰驱灭贼,保卫廖家庄,维护百姓安宁。廖家庄除行武能人外,文人辈出。如清朝时期,廖氏后人廖鹏程考中国家级大律师,其子廖铁珊考中民国时期省级大律师。一生为百姓主持公道,留下了许多佳话。
1941年7月,日寇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因廖家庄紧靠北沿河(现为黄沙港),是水陆运输要地,占领上冈的敌军迅速侵占廖家庄,并在该庄建了三个炮楼,驻扎日伪军140余人。日寇经常下乡烧杀抢掠,在庄上无恶不作。廖家庄百姓不断外逃谋生,从此直到1942年4月日寇撤离,此时的廖家庄几近衰败。
新中国成立后,廖家庄逐渐恢复了生机,廖姓家族逐步回庄定居,住户达百余户,人口达300多人,住房以三间两厨为主,多数村民从事种植,收入逐年增加。目前,人平纯收入达18970元。廖氏族人崇尚教育,廖家庄先后走出大、中、小学教师40多人。其中,如留学博士廖建冈、现任南京大学教授廖开飞、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廖大国等。
十八团杂技发祥地——高家庄
◇ 嵇仁章 朱明安
洪武元年,高姓父寿公从姑苏阊门迁徙至淮安府盐城县西北“十八团”(今庆丰镇),“十八团”当时分为“南八团”、“北十团”,父寿公迁住至“北七团”夏家荡东南畔,设灶熬盐,并杠土立庄,定名“高家庄”。
高家庄在今庆丰镇廖庄村境内,南靠盐淮复线公路,东侧是马庄集镇向北延伸的水柳北路,西为廖港河。高氏祖为了抗御洪涝灾害,在此杠土堆积成庄,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110米,面积约36500平方米。
高氏家族历代相传,人丁兴旺,生机勃勃,奉公守法,光耀门庭,从第七世祖起,以仁义礼智信分为五门。后随着人口的增多,高家庄分为三个庄,即东高、中高、西高庄,逐步以西高家庄为中心庄。三个高家庄相距两公里左右。解放前,每个庄上常住200人左右,并在西高庄东首设立家祠。家族种植沤田700余亩,养殖鱼塘200多亩。
高家庄是“十八团”杂技的发祥地,高姓从苏州迁入时,把苏州一部分杂技艺术带入“十八团”,带徒学艺,闲时四处卖艺演出,从此“十八团”杂技名闻遐迩。到明永乐年间,十八团高家成为杂技家族聚居之地,计有200多户。其中高、吴、周、万、徐、陆等十大姓,身手不凡,被称为杂技十大家,以高家技艺最为高强。“杂技十大家”纷纷买马,增添马术训兽等新的节目,有马的杂技班人们称为“马戏班”,没有马的则称“把戏班”。清代,苏北庙会盛行,十八团马戏班经常应邀表演,节目不仅形象优美,难度较大,还开始注重造型美。康熙年间,十八团举办马戏会,每年重阳前后为会期,时间半个月,会址设在古基寺,届时,在外的十八团艺人均回乡参加,庙会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杂技艺人和爱好者前来观光或拜师学艺。清代中期,十八团马戏班已发展到20多个,足迹遍布沿海各省,享誉大半个中国,抗战初期,西北乡建立民主政权,“十八团”杂技进入兴盛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境内杂技艺人组成双福、江河、胜利、新民等八个团体,1954年合并成立建湖县杂技团,1983年变更为盐城市杂技团,现已升格为江苏省杂技团。
自古迄今,十八团的沃土培育了大批出类拔萃的杂技人才,如晚清时期的高同宝一家,不仅在国内很有名气,在日本演出时被誉为“高艺宝”。新加坡著名的大王球马戏团就是由十八团籍杂技艺人组成。
高家的杂技传人高伍成,八、九岁时就对魔术和杂技产生了兴趣,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学,晚上和星期假日就跟着叔叔学魔术表演,练习顶技、球技、转伞等杂耍功夫和气功。由于高伍成悟性高,又勤奋刻苦,叔叔很喜欢他,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在高佩寿那里学到的技艺全部传授给他。1980年,高伍成上冈中学高中毕业后,跟着叔叔一同在民间表演杂技,并多次参加县组织的民间杂技会演。由于高伍成的杂耍表演突出,年年获得县民间杂技会演比赛个人一等奖。到了上世纪90年代,高伍成决定自己独撑门户,在县文化局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组织镇内外20多个杂技艺人,成立了“十八团后裔杂技团”,并被推荐为团长。在获得中央文化部颁发的演出证后,高伍成的 “十八团后裔杂技团”的足迹遍及省内苏锡常地区和浙江、福州上虞、安徽的广德宣城一带的乡镇,以及其它省市的广大农村。
十多年中,十八团后裔杂技团的精湛技艺和生动演出,多次受到新闻媒体的青睐和赞赏。江苏电视台先后几次播放过他们演出的镜头;凤凰卫视、香港电视台以及中央电视台也先后到庆丰拍摄和播放他们表演的片子。1998年,台湾台北电视中心摄制组专程到庆丰拍摄了电视系列片《大陆寻奇》第203节《杂技故乡十八团》,高超的农民杂技,朴实的传统文化,使摄制组人员惊叹不已。
现高家庄仍以高姓居住为主,共住30多户,人口150多人。其住房均为八十年代建筑的砖瓦结构,以三间两厨形式的平房为主,其经济形式老年人以种植稻麦两季为主,青壮年以到企业上班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2015年年末人均纯收入18970元。
- 上一篇文章: 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恒济镇
- 下一篇文章: 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九龙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