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文史通讯 > 文史建湖 > 正文

塘河锦路——镇村文化史料专辑之九龙口镇

发布日期:2017/6/20 10:48:01  阅读:5455  【字体:
 

九龙口镇

从蒋营到九龙口

蒋营之常盈庄史小考

略说梅苏庄的“前世今朝”

“小沙庄”古往漫话

古韵悠悠美收成

闲思古庄话谈赵

 

 

从蒋营到九龙口

彭淑玲

 

1

  蒋营是有历史感的名字,与元末明初大将蒋忠有关,蒋忠为东征讨伐同样是造反起家的大丰草堰的盐民张士诚,奉朱元璋的命令在此扎营,因是蒋忠的营地,简称蒋营。又因蒋忠的上司是常遇春将军,万历盐城县志中记常盈庄,取的是常遇春的常姓。在民间,常盈也有常满,年年丰收的喜庆之意。民国元年曾经叫过常盈市。宣统二年,有常盈市立第一初等小学。在今天的蒋营街上,有常盈路,还会看到叫常盈的门店名。

  19414月,在蔷薇河边发生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战斗,史称蔷薇河战斗,新四军第一师七团政委吴载文牺牲在这场战斗里,与他一起牺牲的还有39名指战员。吴载文原名吴金秋,福建宁化县人,1932年参加工农红军,是一个有胆气有谋略的青年。牺牲时年仅27岁,牺牲那天是416日。战士们回忆说,吴政委打仗勇敢,坚决顽强,每次战斗他都和主攻部队冲在最前面。粟裕将军在回忆录里写道,在回忆这一段革命斗争历史时,我还深切地怀念当年共同战斗的其他一些同志:龙树林……吴载文……等等同志,这些同志已经先后离开了我们,他们都为挺进苏北、发展华中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2

  蒋营原是射阳湖的一部分。后来黄河夺淮,湖被冲刷浸润,慢慢地成为荡。今日的苇荡,在古代是宜稻宜麦的溪田,明代为军事组织盐城千户所的属地,相当于军垦农场千户。

  盐城县志记载,洪武三十年(1397),盐城建守御千户所。

  蒋营多荡,最大的荡是九龙口。九龙口为九条河流汇聚之处,中有一小岛,从高处看,宛如九龙戏珠。九条河分别是蚬河、林上河、钱沟河、安丰河、新舍河、溪河、莫河、涧河、城河。九龙口是一首歌,这不是虚话。有词作家任红举先生作词,戚建波谱曲的歌曲《九龙口》,是建湖籍歌唱家张其萍演唱的。早年的电视剧《喊魂》就是在这里拍的,说的是抗战时期鲁艺学生的故事。电视剧《大清盐商》有一些镜头取自这里。九龙口所在的村原来叫沙家庄,早年还叫过沙溪镇,现在也改口叫九龙口村。

3

  蒋营的村名很好听,多半不直白,有古意。有叫梅苏的村子,读在嘴里有水果的香气,梅苏原叫梅宋庄。有叫太绪的村子,好像有皇家的端庄风气。太绪沟,明万历盐城县志记载,写作太虚沟,监生孙秀全所开。有叫竹元的村子,似乎可以看到竹林,闻到竹叶的清香。有叫亥子河的河,取的是天干十二属相的亥字,传说是为了破别人的风水。有叫梁泽的村子,水润润的,似乎能解渴。梁泽原为古湖,叫良泽,明清之间的频繁水灾使古湖消失,留下了一个叫梁泽的村庄。有叫收成的村,在所有的村庄里资历最老,这是一个在盐城历史上有份量的村庄。光绪《盐城县志》记载,盐渎古城城址在今县城西北,射阳湖东岸,与古射阳城城址隔湖相对。这样的说法使收成有了曾经作为盐渎古城的荣耀,乡人也一直这样传着,尽管这一说法尚有争议。

  五谷树已经成为蒋营印象之一。九龙口的龙珠岛上有五谷树,五谷村也有五谷树。《建湖县志》记载,赵家舍的五谷树树龄有200年以上,春花夏果,形似稻梁菽黍稷,故名。这赵家舍就是今天的五谷村。五谷树是旧时代农人的精神依赖与民间信仰,在靠天吃饭的无助年代里,五谷树也给农人们带来了绵绵不绝的安慰与期待。

 

 

蒋营之常盈庄史小考

许兆广

 

  闲暇翻阅资料,蓦地一醒目标题凸现眼前:天下第一庄——石家庄。心想,倘若老家蒋营也像这么个庄子该有多好!然又一想:蒋营被称过“庄”吗?记忆中的我无印象。

  说来也巧,今年清明,我回老家许氏大本营——原蒋营镇公兴村许舍祭祖。祭祀毕,我们几个老人利用饭前之余又就此攀谈了起来。年近八旬的原公兴大队老书记许兆坤率先开场:蒋营肯定未叫过庄,但这里历史上称“常盈庄”倒是有的。接着其他几个老人也自信满满地说:蒋营称庄从未听说,仅是个地名而已。说是说,还得有“据”佐证。于是回湖后我又查阅了些史料。兹将有关情况考录于后。

  蒋营,地处盐阜平原最西部。这一带何时成陆已无资料可查。但据考古工作者以土中及地表石灰石以及出土文物考查判断,这一带地方乃成陆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大约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西汉初年,这里是古射陂的一部分。不久,射阳、盐渎二县分治,历经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数代,均系盐城县属地。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是明万历年代《盐邑志》的地理图上的标注常盈庄、收成、沙家庄、蔷薇河、太绪沟、古城河等。清同治十年,收成挖掘出晋东海王墓。前清时,境内按自然村落等习惯各自为团,清末属淮阳道盐城县西区十四学区。民国元年建市乡制,民国六年至十七年属淮阳道盐城县常盈市,十八年废市乡制,属江苏省第十一督察区盐城县第十区。

  另据前清秀才周建封手录记载:朱洪武俘获张士诚后,命常玉春挥师江此,平定原属张士诚的州县。常玉春率领的先锋大将蒋忠曾扎营于此,军纪严,饮马投钱,民歌纪善,故将该地称之为“常盈”、“蒋营”,藉以颂之。曰“常盈”者,乃祝常玉春元帅常胜也(“盈”与“赢”同音,意为常胜)。曰“蒋营”者,乃歌蒋忠驻扎在此有好的军纪。明万历年间编纂的《盐城县志》内即有“常盈庄”之名,但无蒋营称庄之记载。民国元年改常盈市,十八年废市乡制改称“蒋营”。以理揆之,持“蒋营”之说似更有理,持“常盈”之说则显牵强,姑录之以备考。也许因此,后人便以“蒋营”为之冠名,尽管未称庄。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1964年,有人牵强附会,将蒋营曲解成是蒋介石的营盘,认为带有反动色彩应改名,遂以剪刀业闻名的沙庄将蒋营人民公社更名为“沙庄人民公社”。可是九龙口村所在地历史上一直叫小沙庄(沙家庄),结果不少外地到蒋营办事的人常常越过蒋营径直去沙家庄找公社,远途电话也常常挂错,此可谓易名欠慎之。其后搞乡土地名普查,尊重历史,19811220日,根据县人民政府建政组[1981]148号文,又恢复为蒋营人民公社,之后又相继改名为蒋营乡、蒋营镇。近年,随着九龙口旅游渡假区建设步伐加快及其在外美誉度的扩展,又更名为九龙口镇。笔者拙见,随着岁月的流逝,如无二次复名,蒋营这个古老的地名,若干年后亦有可能从人们的记忆中疏淡、远去,像常盈一样,成为历史。

 

 

略说梅苏庄的“前世今朝”

许兆广   胡存楼

 

  梅苏庄与乔庄、梁泽、太绪和黄李毗邻。庄子地势呈岛形,庄南有个大水塘,俗称“金水塘”,鸭子状,头朝东,尾朝西,身向南,传说九十九头牛牵进塘里,却能数出一百头,“金牛塘”由此得名。

  梅苏庄庄名的由来与明时来此落户的苏梅、苏宋两兄弟有关。相传明初“洪武赶散”时期,苏梅、苏宋兄弟从苏州来此安身定居,数年后,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庄子成形,人们便从苏梅、苏宋两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将庄子起名为梅宋庄,后来考虑好读上口又改称梅苏庄,并一直延用至今。

  梅苏庄内有条东西向的河流,名曰“横塘河”。传说是前清监生崔楹捐资浚的河,原拟拓宽、浚通直达西塘河,分流射阳湖之水,横贯塘河(后因经费不足,仅作小型修浚)而得名。横塘河将庄子一分为二,大多庄民住河南。过去居民从家里往蒋营购物、寻医等,在梅苏境内的横塘河是一道不可绕越的坎,亦即非得跨越架设在这条河面上一道木桥不可,过了桥离蒋营也就不远了。

  历史上的梅苏庄一直是蒋营地区较为重要的村落。但在旧社会时,这里的贫苦人口占大多数,他们无地或占有很少土地,靠做长工、打短工过活,食不饱肚,衣不遮体,遇上荒年更是苦不堪言。民主建政特别是1946年土改后,梅苏的贫苦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农具,不再受封建剥削缺吃少穿了。此后,一些服务百姓的事也开始提上日程,如学校、药店和浴室等都在蒋营一带的村子里较早地办了起来。1952年起,更是日渐向好,大多数农户家有余粮,厩有猪羊。1958年,公社化期间,虽受“五风”“三害”影响,群众生活遭受重大挫折,但由于党和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再经过大办农业,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社员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得以回升。1960年实行分村,沿横塘河域取梅苏庄之名为梅苏大队,庄子向南的老沤田部分为永昌大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在“左”的影响下,梅苏大队改名“兴无”大队,之后又恢复为梅苏村。梅苏大队(村)曾于19788月和19802月先后出席了江苏省农科院召开的全省三麦、油菜生产先进典型交流会和江苏省先进代表暨劳动模范授奖大会。2012年,毗邻的公兴村并入梅苏,大梅苏村域总面积达6.65平方公里,耕地6800多亩,人口2995人。

  近几年来,梅苏村立足村情,坚持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作为兴村富民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来抓,围绕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扩展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全村花木面积达到3000多亩,拥有花木种植户60多户,从事花木生产经营的农民达到300多人。目前九龙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升级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昌盛苗木合作社被认定为省级“四有”合作社。

  在打造特色产业,加快兴村富民的同时,梅苏村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走近梅苏庄,你会被新农村的面貌深深地感染。一条双车道的梅苏大道横贯南北,路东是农民集中居住区,一排排连体别墅分布有序,一幢幢高层住宅楼耸入云霄,农民广场充满欢声笑语;路西是成片的花木生产基地,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松梅傲霜。梅苏人与时俱进,把握商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九龙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先后建起农家休闲竹屋、采摘园、花海等乡村旅游景点,美丽、生态、充满田园风情的新梅苏吸引无数游人观光休闲。梅苏村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盐城市首批城乡统筹发展试点村”。如今的梅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风貌,已成建湖对外的重要“窗口”。

 

 

“小沙庄”古往漫话

许兆广   胡存楼

 

   美丽的九龙口在千百年的沧桑演绎中留下了许多诱人的传奇和富有特色的“奇葩”,县境西部边陲的小沙庄便是其中之一。

  小沙庄本名沙家庄,成庄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地处三市(盐城、扬州、淮安)、四县区(建湖、宝应、阜宁、淮安)交汇处的九龙口。出了县城,沿着九龙大道穿越蒋营大桥西行不到十里,便来到一望无垠的九龙口风景区。站在荡边圩岸西观,首先映入眼帘的即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九龙口龙珠岛,由龙珠岛再向东眺望,小沙庄便清晰可见。

  小沙庄地方不大,全庄总面积仅20公顷不到,过去因位置偏僻,不甚起眼,乡民中多有小沙庄之称。小沙庄虽小,但历史久远,曾经叫过沙溪镇。这里的先民们(初讲苏州语,渐成西荡话)源自苏州。元末明初,“洪武赶散”时期,潘、李表兄弟率先从阊门吴江一带来此定居,尔后又有同姓和他姓居民相继迁移至此。期间,移民们为防武装押送官兵抢夺财物,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编罢编罢螺螺,螺螺不吃回头草,逮(对)住江南(东西)望北跑,捏紧啦,卡紧啦,莫把前面花姑娘看见啦!”反映了其时移民们故土难舍却又不得不远离的无奈心情。

  庄子的得名与“沙”和“墩”密切相关。起初,庄子位于现在位置以东的“大孤墩”。这里地势低洼,常遭水淹。为此,大家一合计便决定移往朝西一点被洪水冲淤而成的大沙丘处,于是便定名沙家庄。此后移居这里不同姓氏的居民陆续增多,至解放前增至50多个姓氏,并更名为沙溪镇,其时拥有居民一千来户,四千余人口,时有建湖第三大镇之说。

  水阔荡多是小沙庄的特点。据有关志书记载,清康熙16801685年间,洪水肆虐,黄河泛滥,淮河决口,小沙庄东南西三面的千万亩良田变成一片汪洋。水退后,沟沟渠渠则形成了八八六十四荡,沙家庄周围叫沙庄荡,北边为马家荡,南边和东边分别称萧家荡、沙村荡和刘家荡。

  沙庄荡核心还有九条自然河流汇集到龙珠岛,形成“九龙戏珠”的奇特景观,九龙口因此而得名。万顷芦荡是庄民们生活生财的源泉。丰饶的水资源为这里孕育了丰富的鱼虾鳖蟹禽,柴蒲菱芡藕。这里人们忙时种粮,闲暇捕鱼,一年四季水清、柴绿、鱼跃、藕香、鸟鸣,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条条木船,清晨竞发,傍晚满归,浩浩荡荡,醉煞人也!盛产的各种土特产品,原先都是靠本土水运的陆陈船、小木船等运往各地的水上码头和集市,现在则是走便捷的陆路乃至空运热销大中城市。小沙庄真是个好地方。

  小沙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叫沙溪镇,一度热闹非凡。150米长的东西小街商店林立,八鲜行、柴草行、竹木行、船厂、铁匠店、熟食店、酒楼、米店、当铺、浴室等一应俱全。每逢集市,特色水产品主导,各类物资齐全,人流如织,生意兴隆。除盛产的柴蒲、水产等主打产品普受欢迎外,这里出产的陶氏剪刀尤为顾客称道,刀刃锋利,削铁如泥,有沙庄“张小泉”之誉。1957年,县政府决定将陶氏剪刀作坊迁至湖垛,挂牌“沙庄剪刀厂”,于文革后淡出。

  伴随经济的发展,小沙庄的民间文化亦应运而生。在庄子的东西两头曾分别建有都天庙、龙王庙。据说都天庙非常气派,内有前殿、中殿、大殿,一进三堂;龙王庙中间有观音庵、贞洁堂。庄上潘、李等大姓还先后建起潘氏和李氏等宗祠,其中李氏宗祠里面有棵银杏树,树龄已有200余年,现仍枝繁叶茂。同时,在都天庙东边还搭有大戏台,每到春节和歇夏期间艺人们便登台演戏,鼓乐声喧,观众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此外,小沙庄历史上还有一些颇有影响的达官名人。如清光绪年间盐城西乡“五蟒三蛇”之一的红董李相府以及近现代天文学家潘璞、旅美华人叶树滋等。除此,一直坐诊小沙庄的安丰籍老中医庞子文、西医谢扣夫、卞决元等,德高技精,名扬远近。

  小沙庄也是块革命热土。1942年至1944年,我新四军黄克诚将军部下为解放该庄,曾在此牺牲了30多名将士,百姓们一直铭记于心,怀念他们。

  改革开放之后,小沙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特别是近些年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融入九龙口大开放、大建设热潮之中,加快发展旅游经济,“乡村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得到游人的青睐,“九龙口”牌大闸蟹、红心鸭蛋等农副产品叫响大江南北。生机勃发的小沙庄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示“水乡明珠”的风采。

  古老小沙庄令人回往、流连!

 

 

古韵悠悠美收成

许兆广   胡存楼

 

  神奇的收成,古哉美哉!古就古在厚重的历史,积淀深深;美就美在雅趣的人文,情韵浓浓。

  收成,乃座落于九龙口戛粮河畔的一爿古村落。省级九龙口旅游度假区、佛教圣地新阳村泰山寺,和拥有五谷奇树的五谷村,将之簇拥其中,似众星捧月。庄子面积近40公顷,居民3000余人。吴、陈、张、蒋系居住于此的四大姓,其中陈姓为土居,余皆“洪武赶散”自苏州阊门迁此,尤以吴姓居多。

  文化底蕴笃实的收成,以古村落文化为主轴,以“奇葩”“八景”为特色,融地域文化、生态文化、名人文化、名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现有文化遗存除“五港分流”在南郊外,其余均集聚于庄子老街近区,虽有少数景点消失,但文化现象仍在。诸如至今仍留于庄人心中“口耳相传”的凤凰轶事、皇封孝子和历史遗存的古墓、古树、古石等珍贵古迹,交织出了仅属于古庄收成之文化络印。如今,虽说这些都已远去,但细品之,仍可让我们找回那岁月尘封的记忆,从中聆听到古收成悠远灵动的韵律,感受其不可多得的文化信息。

  收成庄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汉代,迄今已两千余年的历史。这里历史上位处汉射陂(今射阳湖),即汉高祖时射阳侯刘缠的封地。射陂对面的射阳村(今属淮安),便是“建安七子”陈琳故里。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从古射阳县划出盐渎县,与射阳县分湖而治。传说“收城”初名为“首城”,意即汉代“盐渎”立县后首次建城就在这里。唐大历年间,发动开挖射阳湖和应对漕运需要的漕河以及兴建南北交通大道,收城周围得以开发。从宋代到清代,收城一直是盐城四乡之一的建城乡商贸中心。辛亥革命后,建城乡的收城及周边被划作古城乡。上世纪30年代初,改置收城镇。40年代又先后建立收成区和收成乡人民政府。50年代合作化期间,收城乡一分为二,庄子中心以夹河为界,河南为城南高级社,河北为城北高级社。后来随着基层体制的变化,两高级社又改为大队和村建制。2001年,县境实行减村并组,城南、城北两村合并为收成村。“收城”和 “收成”同音,但原来“城市”的“城”已改成“收成”的“成”。有收成才有希望,这正是全体庄人的世代企盼。

  古代收成庄是座滨湖小镇。由于紧依古射湖,又濒临淮安、宝应等县,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繁华之所。到了明清年代,地方文化日兴,尤其是遗存的“八景”,既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融渗透,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凤凰池沼。相传庄子东侧有汪水清草净的池塘,古往常有凤凰来此栖身嬉水,人们都以为凤凰常来的地方是风水宝地,便称其为凤凰池沼,附近百姓也争相迁至塘北墩子上安家,不久便成了群集之地,后来还成了盐渎县城,不过一时未予立名,人们便因凤凰常来,则先称凤凰池,后又改叫凤凰庄。其实常来的凤凰是个众鸟之王,是天上的大神,因为对这一带产生了感情,便决定在此建座城池,可未曾想到的是建城大神开始就未遇好兆。一天清晨,凤凰飞落池东一户的码头边,正巧一家刚过门的新媳妇来此倒污洗涮,凤凰见之,心里好生不快,一气之下,双脚一蹬,便望东南方飞了近百里,才停下歇脚,并在那里建了城。新城建成了,人们也纷纷迁到新城。从此凤凰庄即渐渐冷了下来。后来,那新城被称作盐城,而凤凰庄则被称作“收城”,亦即“城”被收了之意。“收城”也由此而得名。

  东海王墓。即东晋宗室东海王司马彦璋之墓。光绪《盐城县志·舆地·邱墓》(卷二)记载,同治十二年十二月,收成庄耕者得古墓,观知外椁内棺,砖修标识,下书“东海王”三字,右附“仪(实为义)熙三年”四字;晋安帝会稽王道字次子彦璋继东海哀王后,因统治集团内斗,元兴元年(402)被篡夺东晋政权的权臣桓玄加害,到元兴三年桓玄被杀后方得恢复封号和安葬,迄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该墓葬被发现,对研究东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倾扎和社会动荡等情况提供了资料,也为进一步考察其他东海王墓提供了线索。原墓于清代被盗,残存砖砌墓廓,供游人探寻踪迹。1992年,地方政府在墓前新建了“东海王墓亭”,为正方形,飞檐翅角,仿估格局,是供游客停留小憩的景观建筑,亭侧立有纪念碑,现为盐城市文物保护遗址。

  古院钟声。唐建中四年(783),在此建起罗汉院,为盐阜“九寺十八院”之一。院里有口大钟,为众僧晨夕撞钟诵经之用,每每敲击,声音洪亮而悠扬,传遍四野,久而久之,亦成了收成庄民每日闻钟晨起与晚歇的信号。说起古院钟声,人们尤其会想到从罗汉院走出的我国当代著名高僧、一代宗师茗山先生。茗山姓钱名延龄,1914年生于盐城大寺巷。自幼随父母习诗文、学佛经,19岁到收成罗汉院拜师披剃出家,从此踏上了献身佛教事业的漫漫之路。1934年,21岁的茗山被师傅送往焦山佛学院深造。1942年罗汉院遭日寇炮火摧毁时,其正在湖南一带弘法。抗战胜利后,茗山重回焦山任定慧寺住持,继而升任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改革开放后,茗山法师曾多次来收成罗汉院旧址考察,为建湖佛教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心血。1996年,县人民政府为弘扬千年古寺罗汉院佛教文化,在县城盂兰河畔重建古寺,茗山得知后鼎力相助,并亲任修建委员会主任和罗汉院方丈。2008年,在新一轮城市规划建设中,县政府又决定将罗汉院移至双湖公园内,于2011年胜利建成并对外开放。今日罗汉院,既有古风雅韵,更具现代风范。

  五港分流。收成南端有个五港口,是五条河流的交汇处,就像凤凰的一脚爪印。相传很久以前这里连年干旱,沟塘见底,人们吃水只能靠跑到很远的漕河担水。某日,一青年小伙顶着炎炎的骄阳挑着一担水往回赶。突然前面飞落一只凤凰向他求水解渴。好心的小伙见状立马答应。然而,凤凰喝完了水竟开口说:“好孩子,你心地善良,就让我告诉你吧,你回家拿把揪来,顺着我左脚的趾印下挖,就会挖出河来”。小伙听了高兴不已,并迅速返家操起一把锹便赶回原地,依照凤凰的吩咐沿着其趾印,一一下挖,眼前果然出现了五条白浪滔滔的大河,因为形成了“五港分流”,后来人们便把这里叫作“五港口”。凤凰远飞了,五条河引来的射阳湖水分流灌注蔷薇河东的大片良田,这里由此成了鱼米之乡。

  双桥对峙。清代,在收成庄的外河和夹河上分别建起一座别致木桥,且相对而立,形成两桥对峙格局,成为沟通收成庄南北交往的纽带。桥身木雕栏杆,古式建筑风格,精工细琢,每桥有两匾,每匾书一字,分别为:“渔、樵、耕、读”。二桥的木质桥身虽在七八十年代已被现代水泥桥身所替代,但“渔、樵、耕、读”则成了收成人的传世四业。

  神奇唐槐。收成庄罗汉院内有株始植于唐代的巨槐,围粗3.7米,直径1.2米,高6.3米,差不多与院同龄。据庄上老者多年的观察与体验,其长势应年景而异,可预知收成的丰欠,故称神奇唐槐。因为如此,引来考察探胜者众多。如今古槐虽已衰朽枯萎,不过所幸的是旁边又冒出了新枝,且有五谷奇树相伴,灵气尤存。至今仍有一些信男善女到此磕头焚香,祈求神树赐福化灾。虽说是迷信,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古槐在人们心目中份量。

  渔火星星。 收成庄地处水网,历史上是个渔村。早年,村民们与水相伴,以船为家,以渔为业,也以渔为乐。捕鱼小船常年活跃湖中,驰骋芦荡,渔歌唱晚,晴雨都有奇趣,特别是每到夜幕降临,船集滩头,灯火点点,闪烁水上,宛似繁星,飘落水乡,成为古村一道靓丽风景,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滨湖书屋。清时,收成庄的西部有座“滨湖书屋”。这里既靠水色秀美的射阳湖,又临岸树成荫的蔷薇河,濒湖傍水,风景雅致。古人曾有诗赞曰:“两面碧波萦绕,一室独峙湖边”。据传,这是收成本土酷爱书文的县学禀生薛宫为民乐办的一件善事,他“让其居,置书屋”,免费为庄上寒士提供就读之所。此后崇尚读书便成为收成庄的一条重要民风。改革开放后,承传此风,收成在九龙口镇早早办起了“农家书屋”。

  古收成的“八景”之所以如此美艳、诱人,无疑与其自身固有的内在特质密不可分,也同这里曾经拥有的一条雅俗共赏的夹河无私地为之衬托力挺不无关系。夹河是由庄上两个小岛相夹而成的一条小河,河名虽是土俗,但却承载着庄民古往今来的“薪火相传”。小河两岸相对、相错密密向外伸展的河房组成一道独特的宅第景观,庄民们隔河对话、对渔歌、抛物件如同咫尺,对峙河上的双桥、早出晚归的渔舟、日夜守望的罾簖、排置有序的石阶码头,加上位处芦荡,周身插满悠悠飘落的芦花,丽质天成。收成有了夹河,这里的古景点就有了依托,因为不少景点就在河岸两边,古韵倒影,分外生辉;也因为有了这些景点,夹河亦自然增色。夹河、景点互相依存,相得益彰。夹河在收成,收成有“八景”,古庄收成的人文风情一点也不逊色江南的水乡之美。夹河于2015年被填平,成为贯穿南北的一条道路。

  然而,以今人的目光审视收成庄,这里或许缺了点现代都市的时尚、风光,但她所赋存的原生态乡村文化,则为人们留住了不少难得的乡愁和记忆而倍受点赞:灰头土脸的小街,长不到300米;昔日开设的店铺,如今大多转向,但仍有一些在经营;罗汉院旧址留有传说中的薛仁贵征东系马桩;小巷深处用糯米汁拌青灰砌就的青砖黛瓦老屋,以及庄民们早年铺设于自家门前磨得油光发亮的青石板等等,你若近身接触,定有回归当年之感。

 

 

 

闲思古庄话谈赵

胡存楼   许兆广

 

  谈赵庄是九龙口镇主要村庄之一。该庄位于九龙口镇东北部,东邻金徐庄,南接老黄李,西靠古收成,北与建阳杨桥村隔河相望。面积1566亩,人口1140人。

  历史上的谈赵庄是个资深的老庄。其成庄发端可追溯到明“洪武赶散”年间,苏州阊门有谈姓和赵姓两户人家被赶至此落户,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原先一片杳无人烟的荒地成了多达百户人家的村庄,因为庄中农户多数姓谈和姓赵,便定名为谈赵庄。

  在此后发展演绎的数百年间,谈赵庄也和建湖许多普通村庄一样,既不傍名山大川,又未出过达官贵人,因此很少为世人所知晓。直到后来这里长出了一棵神奇的五谷树,才改变他默默无闻的历史。说起这树的由来,不能不触及到明朝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因长子朱标早逝,确定由长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即位后(称建文帝)采取削藩政策,引起诸王不满,燕王朱棣率先造反,经过两年多激战,终于攻陷都城南京。战毕,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他放火自焚,有的说其削发为僧,还有的说逃到海外,众说纷纭。传说,明成祖朱棣为寻找建文帝下落,特派郑和率领数万人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历经艰难险阻,最远到达非洲东部,相传“五谷树”便是郑和船队从海外带回的外国名树。后来朝廷有位官员告老还乡,皇帝为表褒奖之意特地赏赐他一棵五谷树回乡种植,后来此树不知又被何人移植到了谈赵庄。

  现今的谈赵庄五谷树,饱含历史沧桑。近看五谷树,主干已有空洞,但仍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别看五谷树外形与其他树并无大的区别,但自有其神奇之处。由于结实形似五谷,有时如稻子,有时似谷子,有时仿佛又像高粱、小麦,还有时像小鱼,所以人们叫它五谷树。据说,五谷树的果实能预兆当年的收成:若果实像小鱼,则有水灾发生;若果实像稻谷,则当年五谷丰登。改革开放后,五谷树的文物价值引起社会重视。1985年起,县人民政府将拥有五谷奇树的谈赵村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原蒋营镇人民政府还安排资金,落实专人,负责五谷树的养护工作。后来,随着五谷树美誉度的不断扩大,前往谈赵庄参观看“树”的人也日渐增多,鉴于当时的交通尚不发达,为方便客人,也为以“树”引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在当地农林部门的指导下,于八十年代从谈赵移其幼株至九龙口的龙珠岛上,经过多年的培育、生长,如今已树冠如盖,主干合抱,成为游人驻足观赏的美景之一。

  五谷树虽然神奇,但在漫长的旧社会却并未能保佑谈赵庄五谷丰登、百姓安乐,村民长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苦难生活,不少人外出逃荒谋生,在庄的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做些剃头、卖糖、打铁之类的活计贴补家用,故谈赵庄自古以来匠人辈出,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并不算大的庄上从事铁、木、瓦、笆、鞋、剃等各业的匠人已达一二十人之多,他们不仅为村里乡亲和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而且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解决了自家生计。谈赵历史上有个赵姓铁匠,远近闻名。家里有铁匠铺,还有烧铁坯的火炉和铁锤、夹子及砧子等,且常年拥有一两个帮手,技术好,出的东西像样,不仅本庄而且庄外也有不少业务上门,虽然辛苦,但生意红火。同时还带出了一些年轻人。庄上有个手艺极“刷刮”的谈皮匠,他绱鞋时,动作麻利,一般半小时一双,然后再楦上一天左右,既好看,又不易走形。为此,有不少人家做好的鞋子也要送去楦一楦。庄上还有个剃头的师傅,父母去世早,家贫学了这门手艺。平时,邻里们主动上门找他剃头;忙时,他则夹着“工具包”走庄串户服务,但也有些人家常年“剃包头”,即由愿包户与之商定一年多少报酬,按时剃头,到期收帐。剃头的虽收入低,但尚能维持生活,等等。这些不同行业的匠人形成了庄子的一道特色风景。改革开放以来,谈赵人发挥自身优势,一批批匠人走出庄子,投身广阔市场,率先脱贫致富,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小康生活。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