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民间艺苑 > 民风民俗 > 正文

水乡风情之拉耙(孙环党)

发布日期:2014/9/27 14:12:20  阅读:3087  【字体:
 

 

耕田拉耙,是庄稼人的家常活。

过去没有机械化的耕作设备,为了加快耕作进度,提高耕作质量,光靠队里那几条牛是不行的,还要用人工代替牛活,拉耙就是其中的一种。

耙一般要选择最佳的纯杉木材料制作,用两根有2m多长,20cm多宽,不足10cm厚的木料作耙梁,组合成长四方形木体框架,两根耙梁的间距一般在50cm左右,两头用同样的木料作栓子,将耙体固定,耙梁朝下的一面有多根三角形的木质耙齿。

拉耙在耕作中起平田作用,特别是麦田耕翻后,上水插秧,人们都用人工拉耙,待田平水匀后插秧,由于耙体不重,在田里会漂浮,耙梁上往往要有人站在上面叫“站耙”。技术好些的,用根1m长左右的绳子栓在耕梁上,握在手里,随着耙体的起起落落,保持身体平衡地站在耙梁上;技术不好的,干脆蹲下身子,两只脚放在两根耙梁上,磕磕绊绊,随波逐流,一身泥水。

拉耙是重体力劳动,一般分6个人一张耙或8个人一张耙,分成两组,力气相当。耙的两头各系着根3m多长的结实麻绳,条件差时也用过草绳,一声令下,勇往直前。两支队伍,并齐而行,往往每个人肩上的压力相等。如一组穿前而行,耙体就会发生变化,将田里的垃圾、杂草等全都倾到了另一方,便重心移动,落后一组肩上的压力往往会越来越重。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现代用语的产物,可在拉耙的活儿中,男女组合,你争我斗,效果就是不一样。在争强好胜和明争暗斗中,一个个显得生龙活虎。田头耙赛,妙趣横生。上上下下,心潮澎湃。耙赛中,蕴藏着大姑娘和小伙子的情感,寄托着未婚男女的期待和遐想。

拉耙我未做过,可我却站过耙,我父亲是个拉耙能手,望着他在那烈日炎炎的夏季里,光着身子,又宽又硬的草鞭子勒得肩头又红又黑,我实在有些舍不得。终于有一天,他去大队部开会,我准备替他顶上,但到了田里,大家都说我拉耙肯定不行,只有站耙看能不能试试。起初,大伙儿念我是个新手,悠悠地拉,慢慢地耥,我蹲着个虾蟆步,抬头是汗,低头是泥,自我感觉还好。可到了天晚,大家认为工效不高暗暗加速时,我就招架不了,记不得在什么情形下,自己滑下了耙,成了“泥人”。我只站过这一次耙,但拉耙站耙的经历却在我的心里深深地打下了烙印。

耙现在在农村还依稀可见,但农民们靠拉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历史,已一去不返了。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